马铃薯菟丝子害内容摘要:
2、裂,种子圆形。 发病规律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壤中,或混杂在寄主种子间及随有机肥越冬。 翌年春条件适宜,在土壤中越冬的菟丝子种子发芽,长了一根 610 厘米长的芽(幼茎)立在田间,其顶端不停地转圈或晃摇,一旦碰到可以寄生的植物时即缠绕其上。 在菟丝子茎与被缠绕寄主植物茎相接触处长出吸根,牢牢地楔到寄主植物内部建立起寄生关系后,菟丝子和它地下的部分立即脱离,开始寄生生活。 菟丝子的吸根是由维管束鞘突出而形成的,伸入到寄主组织内部分化成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通,由此源源不断地从寄主体内大量吸取它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菟丝子在田间缠绕一株又一株寄主植物,不断向四周蔓延。 菟丝子在整个生 3、长期间,一直开着花,花虽小数量极多,结出大量种子。 种子成熟后,大部分落到土里,种子外壳坚硬,抗逆性强,种子在土壤中可存活 510 年。 地势低洼、潮湿、植株郁闭,菟丝子为害严重。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防止菟丝子种子混入而带入田间。 (2)菟丝子发生地块,收获后立即进行深度为 20 厘米以上的深翻,把菟丝子种子翻到土壤深层使其不能发芽出土。 (3)混有菟丝子种子的粪肥,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处理,使菟丝子种子失去发芽力或沤烂。 (4)地膜覆盖栽培,可明显减少发病。 (5)中耕、锄草应掌握在菟丝子发芽,尚未缠绕时进行,将其及时锄灭。 (6)初见零星菟丝子缠绕时,要抢在开花结种子之前,彻底摘除菟丝子藤蔓,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摘除时切记不可卵留下断头。 (7)药剂防治,最有效的药剂是喷布鲁保 1 号菌剂,使用浓度要求每毫升水中含活孢子数不少于 3000 万个,每 667 平方米 2。 于雨后或傍晚及阴天喷施。 若喷施前用棍子挑断菟丝子茎造成伤口,防治效果更加明显。 专利查询。马铃薯菟丝子害
相关推荐
2、腐熟有机肥 30004000 公斤,复合肥 50 一 60公斤,尔后深沟高畦种植,按行株区 50 一 20 厘米播种,亩值 6000 株左右,播后覆上细土 78 厘米,起垄拍实,亩喷 5O扑草净 50 克除草,然后覆盖地膜。 3中新培土。 出苗后即须破膜放亩,并及时松土、壅根,去掉小、弱枝蔓,封行前结束培土。 4肥水运筹。 一般出苗后施适量速效氮肥提苗,幼苗高 40 厘米以上,看苗苗施尿素
2、宜进行宽窄行种植,并结合播种施足底肥。 按大行距 7075 厘米,小行距 3035 厘米,株距 20 厘米左右。 在两小行间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3040公斤/亩。 覆土后垄高 56 厘米,宽 6070 厘米,然后用地膜盖双行,要求地膜全部覆土 12 厘米,以看不见地膜为佳,每下一场大雨都要把冲刷掉土的部分重新覆土。 在种植 46 天即可出苗,可破膜放苗,放苗同时,在破膜处覆土。 精细管理
2、病疫霉。 病菌菌丝无色、无隔、多核、纤细。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成束从气孔生出,具分枝,上部粗细不均结节状。 孢子囊无色,卵球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吸水后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肾脏形,侧生两根鞭毛。 病菌可在菌丝体内形成休眠的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成为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 播种病薯后,重者不能发芽或幼芽未出土即行死亡;轻者出土后发病,成为中心病株。
2、薯 50 公斤、白砂糖 40 公斤、水 17 公斤、酸水 02 公斤、食用色素适量、食用香精 100 毫克左右、粉末状柠檬酸约 016 公斤、营养剂适量。 二、马铃薯制作菠萝豆马铃薯淀粉 25 公斤、精面粉 125 公斤、薄力粉 2 公斤、粉状葡萄粉 125 公斤、脱脂粉 05 公斤、鸡蛋 4 公斤、蜂蜜 1 公斤、碳酸氢铵 0025 公斤、水 05 公斤,以上配方原料共计 46775 公斤
2、秸秆及薯块上越冬,翌年种植带菌的马铃薯即引起发病。 病菌在体内蔓延,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病菌发育适温 19最高 30,最低 5,菌丝、菌核 60经 10 分钟致死。 一般气温低,种薯块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 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低于 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 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2、虫和成虫可传病,低龄若虫不传病,1虫就可以有效地传病。 大面积桔园中的病株积累到一定数量,就会发生暴发流行,因此对病株的清除应尽早、及时。 黄龙病的初期症状是新梢黄化。 典型的类型为斑驳叶,春梢叶片转绿后,从基部和近基部的边缘开始叶肉退绿黄化,侧脉保持绿色,黄化扩展不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 叶硬、叶脉肿大或木栓化开裂。 另一类型为均匀黄化叶,夏、秋、冬叶片不能转绿或转绿中途停止,病叶变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