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2、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田间病株可以通过昆虫和流水传播,从伤口再侵染健株。 黑胫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雨水多、低洼地发病重。 贮藏期和窖内通气不良,温度高、湿度大,病菌通过伤口、皮孔传染快,容易造成烂窖。 栽或整薯播种。 汰病薯可采用土沟薄膜催芽晒种,具体做法是:在播前 25 天左右,挖深 ,宽 ,长度根据种薯数量而定的土沟。 米,上堆种薯 34 层,盖上塑料薄膜,保持在 1725下催芽7 天左右,当幼芽催出火柴头大小时,白天揭膜晒种,夜间盖草帘防冻,可切脐部检查,将病薯彻底淘汰。 后立即播种。 理轮作倒茬,避免连作。 低土壤湿度,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块,提高地温,促进早出苗,减少黑胫病的浸染和流行。 酸铜溶液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能显著减轻黑胫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