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种群和群落含解析内容摘要:

B 、 ②③ C 、 ③④ D、 ①④ 【答案】 D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稳态、种群和群落。 【名师点睛】反馈调节是调节物质 或对象对所要引起调节的对象进行调节之后,被调节的对象又反过来作用于调节对象的一种调节方式。 21.(2020 全国大纲卷 .4)某同学在①、②、③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 ①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②以葡萄糖为碳源 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③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的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 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①、②、③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C 【解析】①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可认为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培养,所以大肠杆菌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对应图像丙;②条件下,不断补充培养基则可看成是大肠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充足,但是由于不去除代谢产物,则由于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使得大肠杆菌生存的环境变得恶劣,则会抑制大肠杆菌数量的增长,甚至使其数量达到一定值后就会减少,对应图像甲;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开始时,大肠杆菌只利用葡萄糖而不利用 乳糖,只有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才开始利用乳糖,所以在③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数量开始时会增多,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由于没有碳源而使得数量暂不变化,当其开始利用乳糖时,其数量又开始增多,当乳糖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的数量则开始减少,对应图乙。 所以答案选择 C。 【考点定位】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2.(2020 福建卷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 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年低 B、 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 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 【答案】 B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读懂题干图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和突破口。 23.(2020 考广东卷 .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 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 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 3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答案】 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种群和群落。 【名师点睛】读懂,并能根据题干的选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是解答本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 本题难度较大。 24.( 2020江苏卷 .27) ( 7分)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 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 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 _________法,分别统计 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 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 稻田中的 _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径稻田后, 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 _________。 【答案】( 1)蛋白质 ( 2) N、 P (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 4)①③④ (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考点定位】物质循环,种群密度调查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考查,解答本 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联系,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盐和 CO2,供生产者再次利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间存在竞争关系,结果导致一种生物数量增加,一种生物数量减少;另外,调查种群 密度的取样方法决定于地块的形状,若为正方形,常用五点取样法,若为长方形,常用等距取样法。 25.( 2020新课标Ⅲ卷 .31) 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 (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即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 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4~ 5个,不会很长。 【考点定位】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及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 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供自 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③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 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只要理解了所学知识的要点,比较容易得分。 26.( 2020四川卷 .9) ( 11)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 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蔬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 /株,蔬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物种 分组 第七天 第 14天 第 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处理组 豌豆蚜 对照组 处理组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处理组 ( 1)调查豌豆群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施用蔬果剂后,预测豌豆芽的种群数量将呈 型增长。 ( 2)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属于第 营养级,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 ,另一部分被蝉大眼蝽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 3)利马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 供利马豆利用,利马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蝉大眼蝽主要取食 ,请说明你判定的依据: 【答案】( 1)样方法 S ( 2)二、三 分解者( 3)氨 互利共生( 4) 利马豆 利马豆豆荚减少后,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增加,而蝉大眼蝽密度减少 【考点定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 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本题以“利马豆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为背景,用数据表格的形式呈现施用疏果剂后相关动物种群密度的变化信息,意在考查考生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 ①认真读题、审题,从而获取有效信息,如题干中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两类害虫,可推知,蝉大眼蝽在食物链中的位置;②对于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③从表格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对象。 27.( 2020海南卷 .28) 雀科某种鸟有 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 A种群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