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八下读联之悟练习题内容摘要:

的思想所禁锢。 4.古代科考多在二月八月,所以高中状元者,又称折桂。 字面上容易理解,二月的杏花八月的桂花耀人眼 目,三更的灯火五更的鸡鸣催促我及时奋发。 上下联属于正对,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 【课外链接】 漫话对联 对联大家都不陌生。 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 “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 “ 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 是古代劝学的佳对; “ 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 ” 是理发店的妙联 „„ 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 若有横批,那么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 点睛作用。 对联通常粘贴、悬挂在门上或壁间廊柱上。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 “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寒 ” 是很有名的自勉联。 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对联源于何时。 可远溯先秦,那时人物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 这种桃木板便叫 “ 桃符 ”。 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 “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 ,谓之 “ 题桃符 ” ,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民俗。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旧桃换新符 ” 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美,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话》等。 进入 20 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的英姿。 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 “ 无声润物三春雨,有 志育才一代功 ” ,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 “ 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 ” 适合春节传达喜气; “ 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 ” 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等,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 “ 四海 ” 对 “ 五湖 ” 之类的词义雷同,更不宜有 “ 石 ” 对 “ 石 ” 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子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写法,在此仅举两种。 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 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 ” ,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 “ 集句 ”。 二是 “ 摘句 ” ,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香花,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箱奇珍。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用汉字来写对联。 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康宁。 ” 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 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我 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花异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光辉。 1.第一段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主要介绍了对联的哪些知识。 请简要概括出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