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xx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填 “ 混合物 ” 或 “ 纯净物 ” )。 ( 2)从微观角度:用 “ ” 表示氮原子, “ ” 表示氧原子。 ① 用 “ ” 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 ②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 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 3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填标号)。 ( 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 196℃ ,氧气沸点 183℃。 将燃着的木条 置于盛满液态 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将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 1/10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 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 4所示。 ①Ⅰ 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②Ⅱ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 Ⅲ (填“ 属于 ” 或 “ 不属于 ” )氧化还原反应。 ( 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是 (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 “ 低碳 ” 出行方式 【答案】( 1)混合物 ( 2) ① 氮分子 ②C ( 3)燃着的 木条熄灭 液氧 ( 4) ①H 2 ②4NH 3+5O2 4NO+6H2O ③ 属于 ( 5) BC 考点:空气 14.( 12分)请同学们搭乘 “ 化学地铁 ” 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 如图 5所示,列车上的物质 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 “2 — 5号站 ” 各站的对应 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 “ 碳酸钠溶液 ”。 ① 列车途经 “1 号站 ” 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 列车途经 “2 号站 ” 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 列车途经 “3 号站 ” 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 2) “ 碳酸钠溶液 ” 列车抵达 “4 号站 ” 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 “ 稀盐酸 ” 后出发。 ① 与 “ 碳酸钠溶液 ” 和 “ 稀盐酸 ” 都能反应的 “4 号站 ” 的对应物质为 (填一种)。 ②“ 稀盐酸 ” 列车途经 “5 号站 ” 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③“ 稀盐酸 ” 列车途经 “1 、 3号站 ” 时,原 “ 碳酸钠溶液 ” 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 “ 稀盐酸 ” 列车方能走完。 【答案】( 1) ① 蓝 ②Na 2CO3+H2O+CO2==2NaH。福建省福州市20xx年中考化学真题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
更火。 而丹泽斯提名米西奎恩,因为米西奎恩是他的女朋友。 史纳斯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现在知道‚环球音乐奖‛其实是一场潜规则下的闹剧。 ‚看,时间到了。 ‛弗洛斯说道,‚我们就这么决定:詹妮沃勒,最佳专辑奖;米西奎恩,最佳歌曲奖;格里拉斯乐队,最佳新乐队奖。 而终身成就奖……好吧,史纳斯,我们把这个决定权交给你。 但请你记住这三个人:迪伦罗伯茨,代表了一代人的声音;丹泽斯迈克尔森,非常非常有钱
, 4AA,所以 3344B C C B , ,则 23 1 32 c o s s in 2 2 c o s 2 s in 2 ( ) 2 ( c o s )4 2 2B C B B B , 当1cos ,23BB,所求的 2cos sin 2BC 有最大值 32 . 考点: ; . 15.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 0AC
变, 所以,闭合开关 S1时,电压表的示数不变,故 BD 错误;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所以,闭合开 关 S1时,通过灯泡的电流和实际功率不变,亮暗不变,故 A错误;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闭合开关 S1时,电流表示数增大,故 C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路的动态分析,关键是利用好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的特点.
2、下,4动一次,每天投洗 1,3可出芽。 0,每 667 平方米用种量 150 克左右。 苗床浇涝水,将已出芽的种子均匀撒播,药土(每平方米苗床 8 克多菌灵与 15 千克细土混匀)下铺上盖,覆土 1 厘米,上盖薄膜保温保湿。 5夜间 18地温 20,6出齐苗。 出苗后降低温度,昼温 22夜温 15可保证子叶肥大,有利于根系发育。 如果白天低于 15,夜温低于 5时,短期内幼苗停止生长
__. A. the special feature of the book B. People39。 s interest in time travel C. the long history of time travel D. the contribution of H. G. Wells 29. Einstein39。 s and Hawking39。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