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20xx届高三模拟考试最后一卷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根根本不是一个危险人物,鼻子上的伤疤可能是他想偷一个女人的钱包,被那个女人用钱包砸的。 B. “我”的祖父对于摩根是个危险人物的说法抱着怀疑态度,但是出于自保心理,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 C.“摩根还是狂跑不止。 直到跑出小镇之后才歇腿。 ”“狂跑不止”写出摩根的胆小,更显示出小镇人对于他的臆测是可笑的。 ,于是喝了酒劲很大的威士忌,借此机会鼓起勇气来挑衅。 ,将摩根置于小镇的环境中描写其 外貌、动作等,并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从而塑造了摩根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 2)为什么小镇上的人们都认定摩根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 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 6 分) ( 3)对比是小说创作的常用手法之一,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请举两例加以赏析。 ( 6 分) ( 4)这篇小说篇幅虽短,对于人性的讽刺却是深刻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 分 ) 梅贻琦 :一生清华 ,一世清白 ① 2020 年是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 在百年庆典之际 ,清华人常常谈起清华的“终身校长” —— 梅贻琦。 ②梅贻琦出生于清末家道中落的诗书世家。 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 1908 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 第二年,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③ 1931 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校长,可谓就任于危难之际。 那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动荡,清华师生赶校长、撵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但梅校长却深得学生爱戴。 无论什么时候,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反对 XXX,拥护梅校长”。 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 (霉 )吧 !”此后不到 10 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④留学欧美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他接纳了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瞧不起体育,曾把体育课的学时和任课教师砍去一半,把享有声誉的马约翰教授降格为“主任训练员”。 梅贻琦到任后,则给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 不久清华获得“体育大校”的美誉。 梅贻琦治校期间,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⑤同时,礼遇教师也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要因素。 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 最有影响的事例是对华罗庚的“三破格”: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梅贻琦破格录入清华大学:又破格从一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并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 ⑥梅贻琦为人重实干,平时不苟言笑,开会很少说话,人称“寡言君子”。 有学生作一打油诗调侃其谦逊含蓄:“大概或许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一时被传为笑谈。 实际上,如果非要他 报告或讨论,其言语总是条理分明,把握重点。 在许多人争辩不休时,他常能一言解纠纷。 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虽话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便隽永深长、耐人回味。 陈寅恪曾大发感慨:“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像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这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 ⑦梅贻琦有两句话经常为人引用。 一句是“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另一句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正是这“从游”之论与“大楼大师”之比所包含的理念,成就了清华的辉煌。 ⑧ 1937 年,国难当头,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奉命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时,寡言的梅贻琦讲过这样一段“高调”的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 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 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 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说一句‘幸告无罪’。 ”建校初期三人 (另有南开的张伯苓和北大的蒋梦麟 )共同主持校务,此后八年的西南联大主要校务工作由梅贻琦执掌。 在战乱频频、校务繁重、生活 艰苦的环境下,梅贻琦呕心沥血,管理井井有 条,创造出联大“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局面。 其高风亮节广受赞誉,被称为西南联大的“船长”。 ⑨ 1946 年 9 月,梅贻琦辞别春城,回到北京,继续任清华大学校长。 ⑩ 1948 年底,傅作义将军息兵,共产党军政人员开始入驻北平。 梅贻琦和当时许多大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走还是留的选择。 周恩来和吴晗都曾表示希望他留下来,但梅贻琦还是选择了“走”,他对同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 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就没有办法保护起来。 ”后来,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他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他对新闻记者说:“不出来对南方朋友过意不去,来了就做官,对北方朋友不能交代。 ”最终婉言谢绝。 ⑾ 1955 年,梅贻琦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 湾新竹清华大 学的前身。 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 ⑿ 1962 年 5 月 19 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 他逝世两个星期后,人们打开他生前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面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 梅贻琦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 ⒀梅贻琦生前选定把墓穴修在新竹校园“十八尖山”,这样在过世后仍然能够守望着北京的清华园。 他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 保护这所大学。 相关链接: ①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 (梅贻琦 )厥功之伟,莫之与 京(争强比胜 )。 ” ②“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 ”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公公。 “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 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 (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 ) 1909 年清华选送的庚款留学生,他与清华的缘分始于此 ,一生服务于清华,是两岸清华人心中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 “大概或许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之类的话,深得学生爱戴。 ,既要有大的教育规模,又要有大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育系统。 ,给予主任训练员马约翰教授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表现出不同于前任校长罗家伦的办学理念。 “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 2)梅贻琦到任不到 10 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他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有哪些具体表现。 ( 6 分) ( 3)这篇传记中,作者多次引用他人的评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引用的作用。 ( 6 分) ( 4)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的梅贻琦,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8 分) 五、语言的实际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