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20xx届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七含解析内容摘要: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硅酸钠的化学式解答本题. 【解答】 解:钠元素显 +1价,氧元素显﹣ 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 2+x+ (﹣ 2) 3=0 ,则 x=+4价. 故选 D. 【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1.为了测定液化气中丙烷( C3H8)在氧气不足时的燃烧产物,将一定量的丙烷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 /g 0 0 0 反应后质量 /g 0 0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 a的值为 B. 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可能含有氢元素 D. X只含碳元素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可求出 a的质量; B、 X在反应前质量为 0,而反应后质量为 ,则不符合催化剂的特点 “ 只改变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 ,故 X一定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求 ( C3H8)中氢元素的质量,再求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二者比较,再作结论; D、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求: ( C3H8)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推测是否含有氧元素. 【解答】 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质量相等,故 +=++a,则 a=,故 A正确; B、 X在反应前质量为 0,而反应后质量为 ,则不符合催化剂的特点 “ 一变二不变 ” ,故 X一定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 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可求 ( C3H8)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100%= 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100%= 克,显然二者相等,则说明 X中一定不含有氢元素了,故 C错误; D、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100%= 克,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00%= 克,而 ( C3H8)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别为: 100%= 克, 100%= 克,故 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 ,故 X还含有氧元素,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 12.制备氟化镁( MgF2)时有如下 反应: X+6HF=H2SiF6+2H2O,则 X的化学式为( ) A. SiF4 B. SiH4 C. SiHF3 D. SiO2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X+6HF=H2SiF6+2H2O,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推断物质 X的化学式. 【解答】 解:在反应 X+6HF=H2SiF6+2H2O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除 X外有 6个氢原子、 6个氟原子,反应后有 1个硅原子、6个氟原子、 6个氢原子和 2个氧原子, 则即 X中含 1个硅原子、 2个氧原子,所以 X的化学式为 SiO2,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学生应学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原子守恒的方法来解答,明确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是解答的关键. 1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常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B.二氧化碳用于人工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呈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气体中,木条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 碳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D.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解答】 解: A.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一种微溶物,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的发生,实验室中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故错误; B.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用来灭火,即利用了密 度比空气大这一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一化学性质,故正确; C.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而不是二氧化碳使之变红色,故错误; D.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还有氮气等,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性质以及用途就能顺利解答此类试题. 14.实验是化学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验满二氧化碳可用蘸有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在瓶口 B.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选用浓硫酸 C.证明石油是混合物的事实可用看颜色的方法 D.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仅用木炭代替红磷实验 【考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气体的干燥(除水);空气组成的测定;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考虑; B、根据硫酸能与氨气反应考虑; C、有颜色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D、根据碳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属于气体考虑. 【解答】 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用蘸有石灰水的玻璃棒放在瓶口如果变浑浊,说明已经收集满,故 A正确; B、由于氨气 能与硫酸反应,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故 B错; C、有颜色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液氧是淡蓝色,属于纯净物,故 C错; D、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虽然消耗了氧气,但是又生成了气体,装置内压强基本保持不变,所以不能用碳代替红磷,故 D错. 故选 A.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二氧化碳的验证方法,一种物质的干燥剂不能与该种物质反应,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物质只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 15.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专题】 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生活. 【分析】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B、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 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D、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 解: A、用水能够灭火,是因为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能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该 A不正确; B、白磷在冷水中, 通入空气后也不能燃烧,因为冷水不能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该 B不正确; C、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再燃烧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该 C正确; D、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该 D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 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破坏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以实现灭火. 二、填空题(共 6题,每空 1分,共计 32分)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 1) 2个铁原子 2Fe ; ( 2) 4个硫酸根离子 4S ; ( 3) 3个水分子 3H2O ; ( 4)正三价的铝元素 ; ( 5)氧化铁 Fe2O3 ; ( 6)氮元素 N ; ( 7) 5N 5个氮原子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 1) 2个铁原子表示为: 2Fe; ( 2) 4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4S ; ( 3) 3个水分子表示为: 3H2O; ( 4)正三价的铝元素表示为: ; ( 5)氧化铁表示为: Fe2O3; ( 6)氮元素表示为: N; ( 7) 5N表示为: 5个氮原子; 故答案为: 2Fe; 4S ; 3H2O; ; Fe2O3; N; 5个氮原子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从 H、 C、 O、 Cl、 Mg、 Ca、 Na 七种元素中选择合适的元素,写出符合要 求的化学式: ( 1)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C ; ( 2)被称为 “ 生命之源 ” 的液体物质 H2O ; ( 3)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NaCl ; ( 4)饮料中常见的一种酸 H2CO3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 1)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 2)水被称为 “ 生命之源 ” ; ( 3)氯化钠有咸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 4)饮料中常见的一种酸碳酸. 故答案 为:( 1) C;( 2) H2O;( 3) NaCl;( 4) H2CO3.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