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20xx-20xx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大,注意根据元素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 10.可逆反应 4NH3( g) +5O2 ( g) ⇌4NO( g) +6H2O( g),下列叙述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 υ 正 ( NH3) =υ 逆 ( H2O) B.达到化学平衡时, 4υ ( O2) =5υ ( NO) C.若单位时间内生成 x mol NO的同时,也消耗 x mol NH3 D.若单位时间内生成 4 mol NO的同时,也生成 4 mol NH3 【分析】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解答】 解: A、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反应才达到平衡状态,所以 3υ正 ( NH3) =2υ 逆 ( H2O)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A错误; B、没有说明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且不符合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 数之比,故 B错误; C、生成 NO和消耗 NH3,都是正反应,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 C错误; D、生成 NO和生成 NH3的速率之比等于 1: 1,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 0. 11.阳离子 X2+含中子 N个, X的质量数为 A,则 a g X的同价氧化物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 N﹣ a) mol B. ( A﹣ N+10) mol C. ( N+n) mol D. ( A﹣ N+8) mol 【分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质量数 =质子数 +中子数,在阳离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数,核内中子数为 N的 R2+离子,质量数为 A,所以质子数为 A﹣ N,该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质量数;该离子带 2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RO;该氧化 物的摩尔质量为( A+16) g/mol,一个氧化物分子中含有( A﹣ N+8)个质子. 【解答】 解:该离子带 2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其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RO, R2+离子,质量数为 A,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 A+16) g/mol, a g 它的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为 mol; 核内中子数为 N的 R2+离子,质量数为 A,所以质子数为 A﹣ N,一个氧化物分子中含有( A﹣N+8)个质子,所以 ng 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N+8) mol= ( A﹣ N+8) mol,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注意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在阳离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数,题目难度不大. 12.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盛冷水的锥形瓶内,立即塞紧带 U形管的塞子.已知 U形管内预先装有少量水且液面相平(为便于观察,预先染成红色),加入下列哪些物质后,发生如图变化( ) ①NaOH 粉末; ② 浓硫酸; ③ 硝酸铵晶体; ④ 过氧化钠固体; ⑤ 生石 灰. A. ①②④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分析】 根据 U形管中现象的实质是锥形瓶内的气压高于大气压,锥形瓶内气压增大的原因,可能是化学反应生成了气体,也可能是物质溶解或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还可能是既生成气体又放出热量,据此分析来解答. 【解答】 解: U形管中现象的实质是锥形瓶内的气压高于大气压,锥形瓶内气压增大的原因,可能是化学反应生成了气体,也可能是物质溶解或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还可能是既生成气体又放出热量, ①NaOH 粉末溶于水放热,锥形 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符合题意; ②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符合题意; ③ 硝酸铵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④Na 2O2与 H2O反应 2Na2O2+2H2O═4NaOH+O 2↑ ,生成 O2并放出热量,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符合题意; ⑤ 生石灰与 H2O反应 CaO+H2O=Ca( OH) 2,放出热量锥形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与水作用的现象,充分理解物质溶于水时的放热情况与产生气体情况是解题的关键,另外记住物质溶于水吸放热情 况,氢氧化钠、浓硫酸、过氧化钠、生石灰溶于水放热,而硝酸铵溶于水吸热,题目较基础,难度不大. 13. 100mL 6molL﹣ 1H2SO4跟过量锌粉反应,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中加入适量( ) A.碳酸钠(固体) B.少量硫酸铜溶液 C. NaCl溶液 D.加热 【分析】 根据反应的实质为 Zn+2H+═Zn 2++H2↑ ,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则减小氢离子的浓度但不能改变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即可,注意 Zn过量,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 A.碳酸钠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减少,故 A错误; B.锌置换出铜,形成铜锌原电池,反应速率增大,故 B错误; C.加适量的 NaCl溶液,相当于稀释,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变,浓度变小,则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故 C正确; D.加热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明确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可解答,选项 B为学生解答中的难点,注意原电池反应的特点,题目难度不大. 14.有 A、 B、 C、 D四种金属.将 A与 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 , B不易腐蚀.将A、 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溶液中, D比 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 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 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 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D> C> A> B B. D> A> B> C C. D> B> A> C D. B> A> D> C 【分析】 原电池中被腐蚀的金属是活动性强的金属;金属和相同的酸反应时,活动性强的金属反应剧烈;金属的置换反应中,较活泼金属能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 【解答】 解: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和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上金属失电子发生氧化反 应被腐蚀,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将 A与 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 B不易腐蚀,所以 A的活动性大于 B. 金属和相同的酸反应时,活动性强的金属反应剧烈,将 A、 D分别投入等浓度盐酸溶液中, D比 A反应剧烈,所以 D的活动性大于 A; 金属的置换反应中,较活泼金属能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将铜浸入 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说明 B的活动性大于铜.如果把铜浸入 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 C析出,说明铜的活动性大于 C. 所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D> A> B> C,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难度不大,能从原电池的 负极、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金属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金属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等方面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15.哈伯因发明了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的方法而获得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N2和 3molH2,在一定条下使该反应发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 N2将完全转化为 NH3 B.达到化学平衡时, N H2和 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C.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为零 D.达到化学平衡时, N2和 H2的转化率相同且 c( N2): c( H2) =1: 3 【分析】 A.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 B.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之比与起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 C.可逆反应是动态平衡,平衡时正逆相等但不为 0; D.氮气与氢气起始物质的量为 1: 3,且二者按物质的量 1: 3反应,故二者转化率相等,体系中氮气、氢气浓度之比始终为 1: 3. 【解答】 解: A.合成氨属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氮气不能完全转化为 NH3,故 A错误; B.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之比与起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平衡时浓度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 B错误; C.可逆反应是动态平衡,平衡时正逆 相等但不为 0,故 C错误; D.氮气与氢气起始物质的量为 1: 3,且二者按物质的量 1: 3反应,故二者转化率相等,体系中氮气、氢气浓度之比始终为 1: 3,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可逆反应特征、平衡状态、化学平衡计算等,比较基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16.下列各组物质中,其互称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12C、 13C和 14C B. O2和 O3 C. CH3CH2CH2CH3和 CH3CH ( CH3) CH3 D. CH3CH2CH3和 CH3CH2CH2CH3 【分析】 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 物互为同分异构体,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必须满足: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 12C、 13C和 14C三者均为碳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为同位素,故 A错误; B、氧气和臭氧均为氧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 B错误; C、 CH3CH2CH2CH3和 CH3CH ( CH3) CH3两者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 C正确; D、 CH3CH2CH3和 CH3CH2CH2CH3两者分子式不同,分子结构相似,在组成上相差 1个 CH2原子团,属于 同系物,故 D错误,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同分异构体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明确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的区别,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工具.如图是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表示,下列有关镁元素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 12 B.它是金属元素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 % 【分析】 由 “ 上图 是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表示 ” 可知有关镁元素的信息:根据 “ 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 ” ,可知原子序数;由镁的汉语名称,可知其元素种类;可推测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 ,据此解答. 【解答】 解: A、由上图可知,原子序数为 12,故 A正确; B、由镁的汉语名称,可知其元素种类为:金属元素,故 B正确; C、根据 “ 原子序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 ,则可推测题目中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 C正确; D、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在元 素周期表中是不能的到得信息, 量,故 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比较基础,注意了解元素的简单分类和地壳中元素的发布与含量,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 18.下列各组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 F> O> S B.稳定性: PH3> H2S> HCl C.碱性: NaOH> Mg( OH) 2> Al( OH) 3 D.酸性: HClO4> HBrO4> HIO4 【分析】 A.同周期元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