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xx届高考前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小题。 第 21题 12分,第 22题 13分,第 23题 15分,第 24题 10分,第25题 10分,共计 60分。 21.(12分 )“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治国理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 《商君书 慎法 》 材料二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 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 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 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 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 《朱子语类 卷 23》 材料三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自非法之法(一家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使先王之法(天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 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 《明夷待访录原法》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 4分) (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 4分) (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非法之法”的弊端何在。 他批判“非法之法”的根本目的是什 么。 ( 2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理念的认识。 ( 2分) 22. (13 分 )以武昌起义为高峰的辛亥革命,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期,湖北大地首次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设的规模宏大、带有近代色彩的工矿企业。 机器的使用,标志了生产领域里的一个全新的技术变革…… “ 湖北新政 ” 的另一大项──兴办具有近代色彩的文教事业,就张之洞的本意,当然是为洋务事业培养人 才,但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个不同于中国旧式士大夫的知识分子队伍……其中许多人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 湖北新政 ” 的又一大项──新军编练,造成了一支前所未见的新式军队。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分子成为武昌首义的发动者,士兵的多半在起义爆发后站到革命党的一边,而且,由湖北新军派往各省 “ 代练新军 ” 的人员,许多都成为该省响应武昌起义的重要人物。 —— 冯天瑜《辛亥革命何以首先在武昌爆发》 材料二 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 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 它使古老的中国由 “ 家天下 ” 的王朝国家,转化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它使过去以汉族为中心、以 “ 夷夏之别 ” 来构成民族级差序列的古代民族转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不仅变革了中国传统的国家与民族观念,而且通过政治制度及法律层面的变革,对于新的国家与民族性质、地位、内涵作了规定,由此建构了新的近代国家与民族架构,在制度与宪法方面完成了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 —— 李禹阶《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的转型》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归纳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的有利因素。 ( 4分) ( 2)结合材料二,以“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80字左右) (9分 ) 23. (15 分 )专利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利用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确认发明人对其发明享有专有权,以保护和促进技术发明的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