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xx年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 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 A正确; B、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离子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共存,故 B错误; C、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共存,故 C错误; D、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共存,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带色的溶液. 10.茶叶中含有的茶氨酸( C7H14O3N2)可以降低血压,提高记忆力,保护神经细胞等.下列有关茶氨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茶氨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茶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是 6: 1 C.茶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一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氨分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 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 A.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茶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 7+14+16 3+14 2=17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有机物,可达几万至几十万,甚至达几百万或更大,茶氨酸( C7H14O3N2)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错误; B.茶氨酸中碳、 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7):( 1 14) =6: 1,故正确; C.茶氨酸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7):( 1 14):( 16 3):( 14 2) =84: 14: 48: 28,由此可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D.茶氨酸是由茶氨酸分子构成的,茶氨酸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再含有分子,故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下列几种气体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干燥、收集的正 确组合是( ) ①H 2; ②O 2③CO 2④SO 2⑤CH 4⑥NH 3.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考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由图示可知气体用碱石灰来干燥,说明气体是显中性或碱性,不能是酸性气体,由收集方法可知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解答】解: H2属于中性气体,且密度比空气小,符合要求; O2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要求;CO2密度比空气大,且属于酸性气体不符合要求; SO2属于酸性气体,且密度比空气大,不符合要求; CH4密度比空气 小,且属于中性气体,符合要求; NH3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碱性气体,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碱性气体只能用来干燥中性气体或碱性气体,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主要考虑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12.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C.图示中共有 4种分子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 学反应模拟图型;模型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从图示分析,反应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根据反应特点,不属于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中的任何一种类型. 【解答】解: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图示中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此说法错误. B、图示中的反应物有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此说法错误. C、图示中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有两种,共有 4种分子,此说法正确.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此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能根据所给信息, 判断模型所表示的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这是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的. 13.两种不含结晶水的晶体 A、 B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t1℃ 时, A、 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 t2℃ 时,把 50gA放入 50g水中能得到 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1: 3 C.将 t1℃ 时, A、 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A> B D.将 B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 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 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 A、 t1℃ 时, A、 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 A错误; B、 t2℃ 时, A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所以把 50gA放入 50g水中能得到 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50g: 100g=1: 3,故 B正确; C、将 t1℃ 时, A、 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 ,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A=B,故 C错误; D、 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 B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 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质的方法 A CO CO2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B Cu CuO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Na2SO4溶液 H2SO4 加入适量 Ba( OH) 2溶液,过滤 D KCl溶液 CuCl2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过滤 A. A B. B C. C D.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 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 A、 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 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 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 H2SO4和 Na2SO4溶液均能与 Ba( OH) 2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 CuCl2能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钾,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 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 现有下列四组物质: ① 乙炔( C2H2)和苯( C6H6); ② 乙烷( C2H6)和乙醇( C2H6O); ③丁烷( C4H10)和乙醚( C4H10O); ④ 甲苯( C7H8)和甘油( C3H8O3).当总质量一定时,各组中的两种物质无论按何种质量比混合,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均相同.符合该条件的共有( ) A. 1组 B. 2组 C. 3组 D. 4组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当总质量一定时,各组中的两种物质无论按何种质量比混合,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均相同,说明两种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 数相同. 【解答】解: ① 乙炔( C2H2)和苯( C6H6)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② 乙烷( C2H6)和乙醇( C2H6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同; ③ 丁烷( C4H10)和乙醚( C4H10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同; ④ 甲苯( C7H8)和甘油( C3H8O3)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因此符合该条件的是 ①④ . 故选: B. 【点评】判断氢元素质量分数时,不用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