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xx届中考化学一模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考点】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常见气体的用途;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金属与金属材料;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路灯的制造材料的类别、物质的性质以及元素的含量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 【解答】 解: A、铝合金灯柱属于金属材料,正确; B、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作为保护气,正确; C、塑料灯罩属于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正确; D、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元素,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9. “ 单中心铁 ” 可作甲烷高效转化的催化剂,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有关该转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C.有机物可以在一定条件转化为无机物 D. “ 单中心铁 ” 在反应前后 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模型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催化剂的作用、观察微观示意图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结构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解: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CH4,生成物是 C2H4和 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H4 C2H4+2H2; A、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说法不正确; B、观 察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都是碳原子和氢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说法正确; C、有机物可以在一定条件转化为无机物,故说法正确; D、 “ 单中心铁 ” 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故 D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 A. 【点评】 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0.把 X、 Y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 Z、 M的盐溶液中,实验结果如下表,其中 “/”表示金属与盐 溶液不发生反应, “√” 表示金属与盐溶液能 发生反应. 溶液 金属 Z的盐溶液 M的盐溶液 X ∕ √ Y ∕ ∕ 上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 A. Z、 M、 X、 Y B. M、 X、 Z、 Y C. Z、 X、 M、 Y D. Z、 Y、 X、 M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解答】 解:根据题意,把 X、 Y分别放入其他两种金属 Z、 M的盐溶液中,实验结果如表,X能够置换 M,不能 置换 Z,说明 X> M, X< Z,即 Z> X> M; Y不能置换 Z和 M,说明 Y< Z,Y< M,因此 X、 Y、 Z、 M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Z> X> M> Y. 故选项为: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 “ 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 ” 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某无色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如图所示,其中 X可能是( ) A. Ca2+ B. Fe3+ C. OH﹣ D. CO32﹣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 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 解: 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 Fe3+的水溶液黄色,故选项错误. C、 H+、 OH﹣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 H+、 CO32﹣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 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12.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① 和 ② B. ① 和 ③ C. ② 和 ③ D. ①②③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抓住物质间反应的规律,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必须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及一些特殊的反应. 【解答】 解: ①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了水和氧气,电解水能生成氧气,每步均可以一步实现,符合题意; ② 碳在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每步均可以一步实现.符合题意; ③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钠,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可生成硝酸钠,但硝酸钠不能通过一部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由以上分析可知, A正确. 故选 A. 【点评】 主要考查了物质间的反应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下列除杂设计(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和操作都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选用试剂 操作 A KNO3( NaCl) AgNO3溶液 溶解、过滤 B MnO2( KCl) H2O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NaOH溶液( Na2CO3) 稀盐酸 加入试剂至不再产生气泡 D CO2( CO) O2 点燃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 原物质反应; 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 NaCl能与 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 KCl易溶于水, KCl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 Na2CO3和 NaOH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 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3℃ 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1: 2 B. t1℃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 t2℃ 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 30% D. t2℃ 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 t3℃ ,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 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 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解: A、 t3℃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所以甲的饱和溶液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 3,故 A错误; B、通过 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 t1℃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 B错误; C、 t2℃ 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30g,所以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100%=% ,故 C错误; D、 t3℃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 t2℃ 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 t3℃ ,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有 关 CuSO4制备途径及性质如图所示. 已知: ( 1) Cu+2H2SO4(浓) CuSO4+SO2↑+2H 2O. ( 2)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同时就有元素化合价降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途径 ② 比途径 ① 更好地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B.生成等质量的硫酸铜,途径 ① 中消耗硫酸的质量多 C.反应 ③ 分解所得混合气体 X的成分是 SO2和 SO3 D.固体 Y为 CuO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A、根据浓硫酸和铜反应会生 成二氧化硫进行分析; B、根据 Cu+2H2SO4(浓) CuSO4+SO2↑+2H 2O分析需要浓硫酸的质量; C、根据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如果有元素化合价升高,同时就有元素化合价降低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加热生成氧化铜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浓硫酸和铜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所以途径 ② 比途径 ① 更好地体现绿色化学思想,故 A正确; B、通过 Cu+2H2SO4(浓) CuSO4+SO2↑+2H 2O可以看出,生成等质量的硫酸铜,途径 ①中消耗硫酸的质量多,故 B正确; C、硫酸铜在 1100℃ 时,生成氧化亚铜、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氧元素化合价不变,铜元素、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没有化合价升高的元素,不符合电子守恒,所以还应该生成氧气,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故 C错误; D、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加热生成氧化铜和水,所以 X是氧化铜,故 D正确. 故选: C.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中的提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