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芽枯病症状,发生规律及如何防治内容摘要:

2、基部和根受害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容易拔起。 从幼果、青果到熟果都可受到菌丝侵害,被害果病部表面出现暗褐色不规则形斑块,僵硬,最终全果干腐,故又称草莓干腐病。 温度高时可长出上述菌丝体,己着色的浆果发病,病部变褐,其外围常发生较宽的褐色白带,红色部分略转胭脂红色,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引起湿腐或干腐,但不长灰色霉状物,是与灰霉果腐病区别之处。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但没有合适寄主时可在土壤中生活 23 年。 可以病苗、病土传播,栽植草莓苗遇有该菌侵染即可发病。 病菌的适温为 2225,几乎在草莓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 气温低及遇有连阴雨天气易发病,寒流侵袭或温度过高发病重。 冬春棚室 3、等保护地栽培时,密闭时间、长室温高而换气放风不及时,发病早而严重。 露地草莓栽植过深,枝叶过于繁茂,灌水过多或园田淹水,病害加重。 (4)防治方法合埋密植,防止过密栽培。 大棚和温室保护地栽培草莓要适时适量放风。 合理灌溉,浇水宜安排在上午,浇后迅速放风降湿,防止湿气滞留,并尽量增加光照。 草莓现蕾后开始喷淋有效霉素 600 倍液,或 10%立枯灵水悬剂 300 倍液,或 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5001000 倍液,7 天左右 1 次,共喷 23 次。 芽枯病与灰霉病混合发生时,可喷洒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 65%甲霉灵(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采收前 3 天停止用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