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 . . . 的两项是( 5分)( ▲ )( ▲ ) A.“荒漠的风狼一样嚎”这一句景物描写,用了比喻的手法既写出大漠环境的艰苦,也衬托了“她”看到“他”的生活现状后更坚定了她要与他分手的决心。 B.文中“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居然”一词暗示下文写那片青菜地得来不易,也点明了小说的主旨。 C.小说以“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开头,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多个方面写“夏花”,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充满向往但是又面临现实压力的女孩形象。 E.“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小说的这一结尾写得含蓄蕴藉,极有韵味,给读者留下了充分体味的空间。 ( 2)小说中的“他”,性格中“浪漫”的一面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 6分) 答: ▲ ( 3)小说为何以“大漠里的旗帜”为题。 请简要分析。 ( 6分) 答: ▲ ( 4)小说多次提到泰戈尔的诗,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 请简要分析。 ( 8分) 答: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 1) ~( 4) 小题。 (25分 )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 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 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 年,叶嘉莹才 17 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 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 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 ,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 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1949 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 4 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默默要 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 1976 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 在这期间,她写 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 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 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 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 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 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 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 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 获得疗愈。 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最恰当 . . . 的两项是( 5分)( ▲ )( ▲ ) 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 请结合文本分析。 ( 6分) 答: ▲ (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 ( 6分) 答: ▲ (4)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她早已解开这难题。 试结合文本探究叶嘉莹找到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她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对你有什么启示。 ( 8分) 答: ▲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① 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 ________。四川省20xx-20xx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