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白粉病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2、温度 2025),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随气流传播到寄主叶片上,然后萌发并直接从寄主表皮侵入危害。 由于该病的的潜育期很短,病菌又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于大棚内温度高,空气相对湿度大,光照差,通风不良,白粉病较露地草莓发病早而严重。 一般 10 月上中旬(盖膜前)初发,至 12 月下旬盛发。 基肥不足,土壤缺水,造成植株生育衰弱;或浇水过多,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均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品种单一,且多年种植,都容易造成白粉病发生流行。 三、本地主栽品种轮换种植。 栽前草莓田要深耕翻土,并进行大棚、土壤、移栽苗等消毒,以减少初菌源;覆地膜前应除草,以减少杂草作为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草莓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和病果,及时拔掉病株,并清除田边腐枝烂叶,一起带出棚外集中销毁,避免病菌随雨水和气流进行再侵染。 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保证适宜株、行距;施肥要施足腐熟有机肥作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搞好大棚通风透光,雨后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菌侵染。 改革栽培制度,实行一年一栽制。 剂可选用 10%世高 500 倍、50%腈菌唑 000 倍、克菌 5 克等每周喷雾 1 次,连喷 3 次即可,注意几种药剂最好交替使用,以减少病菌抗药性。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