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集团计量器具管理制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A/3 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第 6页 共 13页 五 计量监督制度 一、总则: 实 行计量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生产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 因此,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必须加强计量管理和监督工作。 计量监督工作由集团公司安全机务部负责。 二、内容 各种计量器具必须按期送检。 对各种计量检测数据必须通过抽检进行认证。 对不负责或弄虚作假者,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正确和使用计量器具,周检期内的在用计量器具,如有不合格者,应及时上报,一当查出,责任人按有关制度处理。 认真做好各种原始记录,并妥善保管,不得任意涂改和遗失。 作业性文件 版本 /修订: A/3 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第 7页 共 13页 六 技术档案 、原始记录及资料的管理制度 一、计量技术资料、原始记录、统计报表、证书、标志是考核计量水平,加强计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必须做到项目齐全,数据可靠,专人保管。 二、计量技术档案和记录的内容是:计量人员清册;计量器具账册(总帐、分帐);周检计划表;各类标准器及配套仪的技术说明;历史记录卡;各类计量器具事故和报废记录;计量检定修理原始记录;检定抄表记录;车辆保修工艺、质量主要参考数检测记录等。 三、上述资料应按年或月装订成册由专人统一保管。 如有遗失,按奖惩制度办理。 原始记录的保管期,原则上 不少于一年。 四、产品合格证、校验合格证、检定合格证是计量器具正常使用的依据。 在用计量器具必须有醒目的检定合格标志,使用部门及单位应妥善保管,不得涂画覆盖。 对于损坏标志的行为,应给予批评或处罚。 作业性文件 版本 /修订: A/3 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第 8页 共 13页 七 计量工作的考核、奖惩、赔偿制度 一、总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全国厂矿企业计量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管理,特制定本制度,以此作为我公司经济责任制的补充,单独考核。 二、奖励 完成下列六项指标的部门可得计量奖: 圆满完成公司下 达的各项计量工作; 在用计量器具无损坏、无丢失、定人定点负责保管; 工作现场无报废、超周期及无编号的计量器具; 按周检计划表送检,送检率达 100%,周检合格率达 98%,在用计量器具抽检合格率达 98%,计量检测率达 95%。 计量器具账、卡、物、号相符。 各种计量报表填报及时、准确。 三、惩罚 凡没有按奖励条件完成计量工作的,扣部门当月提成,其中一条未完成的扣部门当月提成总。中北集团计量器具管理制度(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核单位 共同执行。 组织绩效成绩取决于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为了促使业务重心前移,上半年组织考核成绩占年度组织考核成绩的 40%。 员工绩效评估由员工的行政上级组织进行,业务上级按其负责的权重对员工企业制度 ZD/ZX 120xx 第 3 页 共 6 页 相关绩效做出评价。 员工绩效成绩取决于评估期间个人整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而非特殊事件,除非这一事件对公司的成功具有较大影响。
调查函 尊敬的 台塑集团热电(宁波)有限公司 : 为了进一步做好项目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现征求贵单位对我公司工作的意见。 请您填写附表,对我们的工作予以评价,并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谢谢。 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宁波中咨工程监理部 20xx 年 7 月 5 日 咨监表 CX08D3 编号 顾客意见调查表 签名: 单位盖章: 日期: 注:本表用于招标代理及项目管理项目的顾客调查。 项 目名称
部说明。 通讯员是各单位的宣传骨干,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应当积极配合所在单位的文化宣传工作。 积极配合 《 中博展览 》 执行主编、责任编辑完成对所在公司(部门)的采访报道任务。 按要求参加 每月 15 号前后的 通讯员 例 会,及各项 业务知识技能培训活动。 协助编辑部做好 《中 博展览 》 发行、回访工作,收集关于改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内刊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并 及时向编辑部反馈。 意见
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方式及程序,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在审计报告阶段,应当运用分析性复核的结论来印证实施其他审计程序所得出的结论,以确定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 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时,应当审阅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并考虑:
规程,工作疏忽大意导致公司损失者扣 10分 故意消极怠工、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扣 5 分 未经许可在公司器具设备上添加或删除软、硬件给公司造成损 失的扣 10 分 集思广益为公司管理及生产运营提出合理化建议者加 5 分 工作积极肯干,超额完成任务对遗留问题有重大突破者加5 分 工作有创新,为公司带来效益或节约资金能源者加 5 分 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项活动并给予支持者加 5 分
的。 就理想状况而言,若直接由十五岁的带领五岁的,效果自然最好,但 组织中没有那么多十五岁的成员,因此这是不太可能的事。 由八岁的带领五岁的,自然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而处在不理想的状态。 此一自然律很容易衍生出一些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由于一般人对主管都有一种反射性的认知,认为「主管的能力既然较强,那么,自己不懂的事,主管必然都要懂,否则就不足以担任主管」,因此对其主管产生过度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