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鲁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1内容摘要:
,不同单位进行比较大小时,先统一单位再进行比较大小. 7.( 3分)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 5 秒末的速度为 , 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前 5 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m/s B. 在后 5 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C. 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D. 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考点 :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 :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即物体的路程和发生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确定路程与总时间即可求解. 解答: 解:( 1)根据 v= ,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 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 AB 错误; ( 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总位移为 s=100m 总时间为 t=10s 则平均速度为: v= = =10m/s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公 式的应用,求平均速度应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严格按定义式求解. 8.( 3 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只要取平均值或使用精密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 D.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考点 :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 :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误差和错误区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叫误差,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者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 成的,是能避免的,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解答: 解: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故 A正确; B、误差可以减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误差是绝对不能消除的;故 B 错误; C、只要取平均值或使用精密测量工具就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 C 错误; D、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者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能避免的,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 此题首先考查误差的定义,还考查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造成测量有误差的原因一般来说是由于客观或主观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者不同等.在测量时即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眼睛也不可能估读得非常准,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这些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 9.( 3 分)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D. 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考点 : 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 声现象. 分析: ( 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物体发生振动; ②介质向外传声; ③良好的听觉器官; 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⑤有足够的响度; ( 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 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该选项说法正确; B、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 20Hz~ 20200Hz 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 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比较简单. 10.( 3 分)红孩乘车去北京,绿妹前来送行.红孩看到绿妹逐渐向后退,而绿妹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绿妹看到 “远去的汽车 ”、红孩看到 “后退的绿妹 ”,她们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 汽车、地面 B. 地面、汽车 C. 汽车、汽车 D. 地面、地面 考点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 : 应用题. 分析: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 解:( 1)绿妹看到 “远去的汽车 ”,意思是说汽车是运动的,选择的是地面或者绿妹自己为参照物; ( 2)红孩看到 “后退的绿妹 ”,意思是说绿妹是向后运动的,选择的是汽车或者红孩自己. 故选 B. 点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会不同.参照物虽然是任意选取,但要本着 方便的原则,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11.( 3 分)对于下列四幅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用力敲击鼓面时,能听到鼓声,说明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人耳的 B. 图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响度与材料的关系 C. 图中,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 图中,听众能根 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 考点 : 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 : 声现象. 分析: ( 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 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 2)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 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 解: A、用力敲击鼓面时,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 A错误; B、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敲打,是为了研究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故 B 错误; C、禁鸣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 正 确. D、听众能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乐器的演奏,而不是音调,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声音的发生、传播. 12.( 3 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表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 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B. 街道两旁种花植树,可以减弱噪声的产生 C. 公共场所要小声交淡,减小声音的响度 D. 做 “B 超 ”检查,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特性 考点 : 防治噪声的途径;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声与信息. 专题 : 声现象. 分析: ( 1)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 20Hz 到 200 00Hz,人们把高于 202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 2)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 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 4)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 解: A、超声波的频率高于 20200Hz,高于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街道两旁种花植树,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公共场所要小声交淡,减小声音的响度 ,该选项说法正确; D、做 “B 超 ”检查,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3.( 3 分)如图所示,某品牌超声波清洁器在清洗眼镜,使用时先向水槽加水使眼镜完全浸没水中,通电清洁器。20xx秋鲁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