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的栽培管理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2、后盖地膜或无纺布,保湿和增高土温,可提早出土,出土后及时揭膜。 2 片叶子时开始间苗,第 1 次间苗,距离 78 厘米,第 2 次间苗 1520 厘米,定苗最后距离 0 厘米见方。 天干时需及时浇水,每亩浇水量 斤。 生长期间,如缺肥需追肥 12 次,每亩施尿素 78 公斤(液施 03)。 幼苗供食,播后 30 一 35 天采收。 陆续采收叶片者,播后 40 一 50 天开始采摘。 (三)保护地栽培利用酿热温床或日光温室以及塑料棚在冬春季节进行促成栽培,效益颇高。 多用于“芽紫苏”栽培上,即将种子撒播于温床或塑料棚,当长至真叶 34 片时,用剪刀齐地面剪断,装箱出售,注意发芽后尽量照光并保持湿气,防止干燥,使幼苗嫩而鲜艳。 另一种保护地栽培方式是先在温床中育苗,当真叶长至 34 片时移植于另一保护地,每 34 株为一丛,行丛植,丛距 1012 厘米,育苗期间可用黑色薄膜行早晚覆盖,使日照缩短到每天 67 小时,以促进花芽分化。 但移植后不再进行遮光短日处理,但要保持温度 20左右。 一般 67 片时抽穗,穗长 68 厘米时,及时采收,以每 15 株扎为一把上市,产品以花色鲜明,花蕾密生为上品称为“穗紫苏”,品种宜选矮性品种。 作为采叶为目的时,冬季低温短日照期间紫苏行保护地栽培时,可在真叶 34片时,开始进行夜间以电灯进行补光处理延长光照至 14 小时,可抑制花芽分化,增加叶数和产量。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