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内容摘要:

2、絮状菌丝,最后导致叶片腐烂。 二、防治方法1、土壤消毒:播种或定植前除净落叶、杂草和根茬,用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或双效灵 200 倍液进行消毒,杀灭土壤中病菌。 2、苗期防治: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摘除病叶、病瓜,对蔓部发病的植株要及时拔除,带到棚室外深埋或焚烧。 铲除棚室内的杂草,消灭中间寄主。 同时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并加强苗期管理,喷洒速克灵 1000 倍液或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进行防治。 3、收获期防治:及时消除收获后的病变残体,进行深翻整地,并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植株病害严重时,用速克灵 1000 倍液处理或用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喷洒。 4、改进栽培措施:只有逐步改进落后的棚室黄瓜栽培措施,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才能控制病原,切断病害传播途径,破坏病害发育的适宜环境,从而阻止或减轻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要根据黄瓜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进行温度管理,加强黄瓜湿度的控制,以达到调控棚室黄瓜的环境条件。 根据病害发生规律和作物对温度与湿度的要求,在上午、下午、前半夜与后半夜同时进行不同程度的温度、湿度管理,使温度、湿度交替控制病害的发生。 使养分集中供给黄瓜果实,以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 同时要尽量解决好为了提高地温、减少湿度而造成的缺水问题;因底肥不足、浇水量小、追肥困难而造成的缺肥问题;为了减少湿度,控制病害而放风造成的温度下降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的目的。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