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易混淆病害辨别内容摘要:
2、绿色黄斑;真叶感病,叶缘或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特别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到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导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间呈大片黄枯现象。 发病条件:一般情况下,黄瓜霜霉病的孢子囊在温度 1520 度时,空气相对湿度 83%以上时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生的孢子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并且持续 3 小时以上时孢子囊便可顺利萌发和侵入。 试验表明:棚内夜间温度由20 度逐渐降到 12 度,叶面有水 6 小时以上,或夜温由 20 度降到 10 度,叶面有水 12 小时,该病菌才能完成发芽和侵入。 该病菌主要侵染功能叶片,幼嫩叶片或老叶 3、受害少,对于一般黄瓜,该病的为害是逐渐向上扩展的。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为害子叶、真叶、茎及叶柄和卷须等。 一般真叶感病开始为鲜绿色水浸状病斑,逐渐变成淡褐色,病斑的扩展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当空气湿度大时,叶背面有乳白色混浊菌脓流出,干后留下白痕,病部容易穿孔。 茎上感病,开始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湿度大时也伴有菌脓出现,严重的腐烂并且变褐色干枯,表层残留白色痕迹。 瓜条染病,出现水浸状小点,同时也常会有白色菌脓。 发病条件:当棚内或田间昼夜温差小,叶面结露时间长时,发病严重。 一般在棚内浇水后次日,叶面吐水现象严重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害大发生和流行。 了解了两种病害发病症状和发病条件后,可发现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都离不开一点,就是空气湿度的增大。 所以说黄瓜管理防治这两种病害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控制棚内空气湿度,其次才是合理用药。 首先,选择晴天中午将大棚密封,使棚内温度升高到 45,保持 2 小时后放风降温,在焖棚前一天要浇足水分,一般焖棚一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1015 天。 再就是,选择半夜时分适当通风1时,然后密闭棚室,连续数日即可降低大棚空气湿度,这样可有效降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几率。 再就是,配合用药防治。 专利查询。黄瓜易混淆病害辨别
相关推荐
2、线;或从子叶开始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干枯脱落,直至只剩下顶部少数新生小叶(生理性枯干)等,上述症状多由低地温引发的。 (2)植株生长缓慢,子叶小,叶缘下卷呈反转匙形这往往是由低气温引起的。 短期过低的气温造成冻害时,可能出现子叶变白枯干的现象。 (3)揭苫后苗子打蔫,回苫后很快恢复这往往是在连阴骤晴或雪后骤晴时发生。 由于连阴天土壤热量散失过多,地温低或引起寒根沤根,或引起植株体生理活动紊乱
2、收后,亩施人畜粪 2500 公斤,腐熟饼肥 100 公斤,惠满丰颗粒肥 50公斤,将土肥充分拌和。 田间每 100米做双行高垄,两垄中间开沟。 田四周开挖好围沟,开好出水口,然后在垄上覆盖黑色地膜(有防雨、保墒和除草作用)。 适时移栽:苗龄 25 天左右,有 3时移栽,苗栽 3500。 第二茬黄瓜套栽在前茬黄瓜根旁。 幼苗 3 叶和 6 叶期各喷施一次每公斤水中加 150克乙烯利,增加雌花数
、峡谷 1图中 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 D 1 A 【解析】 试题分析: 1图中两条 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 峡谷。 D正确。 1 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 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 故选 C。 ,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相差不大;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
▲。 C. 待到雪化时 ( ) , 错误 . . 的一项是 ▲。 A.《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三个农场主是博吉斯、邦斯和比恩。 B.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妈妈被枪打坏了尾巴。 C. 《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的“爸爸”是杰佩托。 D. 《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的金币被猫和狐狸骗走了。 四、按要求填空。 ( 21分) 1.“皮”部首是( ),第一画是( ),给“皮”加偏旁可以组成新字( )
30176。 ,那么∠ 2=( ) 三、选一选。 (共 14 分)我的眼力真棒 ! ,篱笆扎成( )的形状更牢固一些。 A. 长方形 B. 正方形 C. 三角形 D. 平行四边形 “ 0”去掉后,大小不变的是( )。 A. B. C. D. 5600 扩大 1000 倍,再缩小到原来的 101 是( )。 A. B. 215 C. 2150 D. 65176。 ,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可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