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12月质量检测试题内容摘要:
,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 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驮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 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 它总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 80 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家各户,由于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 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 “ 水车 ” 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 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 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 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水,田就会渴 ,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 ?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做的。 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 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 崭新的水车静静地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 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 笑意。 ④ 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 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 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 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 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 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 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 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 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转动了 1700多年。 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 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 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 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它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 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 „ 18. 文章开头,作者写到了其他农具和车,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分 ) 19. 理解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 义。 (4分 ) 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 20.请赏析第四段画线句子。 (4分 ) 21.文章结尾写道 “ 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 ”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 4分) 22.阅读 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 6分) “ 来了么 ?”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 “ 我写包票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 (鲁迅《社戏》) 同样是回忆童年往事,本文中母亲与水车有着不解之缘,链接材料中双喜在看社戏这件事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请你分别说说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品质,作者借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想要表达什么感情。20xx-20xx学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12月质量检测试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