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芫菁为害马铃薯的防治内容摘要:

2、行动活泼;2和 6 龄为蛴螬型;5 龄为无足的伪蛹。 裸蛹长约 15 毫米,黄白色,前胸背板侧缘及后缘各生有较长的刺 9 根。 黄黑花芫菁成虫体长约 15 毫米,前胸背板有显著的纵缝,鞘翅除 3 条呈波状的横带为黑色外,其余均为黄色,故鞘翅上呈黄黑花相间。 黄黑花大芫菁,成虫的形状与黄黑花芫菁相似,鞘翅上亦呈黄黑花相间,但体型较大,长 20米,前胸背板纵缝不明显。 二、生活习性豆芫菁在东北、华北一年发生一代,在长江流域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每年发生 2 代。 以第 5 龄幼虫(假蛹)在土中越冬。 在一代区的越冬幼虫 6 月中旬化蛹,成虫于 6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出现为害,8 月份为严重为害时期。 2 代区越冬 3、代成虫于 5间发生,集中为害早播大豆,以后转害蔬菜。 第一代成虫为害大豆最重,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并转至蔬菜上为害。 成虫白天活动,在豆株枝叶上群集为害,活泼善爬。 成虫受惊时迅速散开或坠落地面,且能从腿节末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液体,如触及人体皮肤,能引起红肿发泡。 成虫产卵于土中约 5 厘米处,每穴约 70150 粒卵。 三、综合防治方法(1)冬季深翻土地,能使越冬的伪蛹暴露于土表冻死或被天敌吃掉,减少翌年虫源基数。 (2)人工捕杀利用成虫群集为害的习性,用网捕杀,但应注意勿接触皮肤。 (3)拒避成虫在成虫发生始期,人工捕捉到一些成虫后,用铁线穿成几串,挂于田间豆类作物周边,可拒避成虫飞来为害。 (4)药剂防治在成虫发生期选用 90%敌百虫晶体 1000 倍液喷雾。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