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花果瘿蚊的发生与防治内容摘要:

2、嫩组织,孵化后的幼虫即取食危害这些组织,花梗受害后输导组织遭破坏,花穗慢慢枯死。 雌蕊受害后子房肿大,逐渐变黄,并慢慢枯死或脱落。 幼果受侵部位常在果柄附近,外表皮出现茶褐色斑点,刚入侵时一般不立即脱落,但当幼果生长到黄豆大幼果分果前后、幼虫发育已接近老熟时,受害幼果开始掉落,最终几乎无一受害幼果能够幸免。 幼虫侵害花穗或雌蕊时一般为单头虫入侵,但在受害的幼果中发现有多头幼虫同时处于同一部位,这可能与成虫把卵堆产于同一处有关,未曾发现幼虫有转果危害现象。 3、发生规律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荔枝花果瘿蚊 1 年只发生 1 代,每年 4 月份,随花或幼果落地的老熟幼虫,钻入泥土发育为伪蛹,并分泌粘液吸附泥沙 3、,形成泥沙团,很难发现,翌年当花穗长至 5 厘米时成虫陆续羽化,产卵孵化后分别危害花穗、雌蕊和幼果,造成幼穗失水干枯、子房膨肿枯死和幼果的大量脱落。 花果瘿蚊的发生期与荔枝的物候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年成虫只在荔枝的花期至幼果期出现。 发生条件与湿度有关,成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在大雨过后。 4、防治措施由于目前对荔枝花果瘿蚊的研究还很肤浅,对其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等,有许多地方还不明确,特别是对该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预报,现阶段仍无法做到,因此对于该虫的防治,目前主要是采取预防为主,通过喷药或毒土保护花果。 方法是:在荔枝花穗期至幼果分果期,选用 13%果虫杀乳油、15%快灭杀乳剂或 40%毒死蜱乳油等一些防效高、对荔枝花果安全的药剂分别兑水 1000 倍喷雾,每 5 天喷 1 次。 毒土是在花穗前期每亩用 5%甲基异硫磷颗粒剂 8 公斤拌细沙 20 公斤,均匀撒于荔枝树冠周围土壤中,并耙土覆盖,毒杀刚羽化的成虫。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