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笋采笋期的田间管理内容摘要:

2、要施速效氮肥,以免影响芦笋质量。 笋虽较耐旱,但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要抓好几个浇水环节。 我国南方地区采笋期间土壤比较湿润,除个别年份外一般不用浇水。 但在北方地区正是春旱季节,施肥浇水对嫩茎增产的效果极为明显。 据试验,在0 厘米40 厘米深处土壤含水量只有 8%的情况下,浇水可增产 20%以上。 采笋期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16%左右有利于提高嫩茎的产量和质量。 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大,可适当增加土壤湿度,一般隔 10 天15 天左右浇1 次水(隔行轮浇,浇小水) 次。 秋季生长季节一般出现秋旱时要浇 1 次2 次,在封冻前 12 月份浇封冻水,以防冬旱,这样第二年采笋前就不必再浇水。 采笋 3、后期浇水有利于降低土温,提高嫩茎的品质。 尤其是一些高产芦笋品种,对水的要求严格,更要及时浇水。 当出现干旱时,再加上垄土干燥,高产品种就出现散头现象。 对于一些高产芦笋品种,最好加上喷灌系统,保持垄土湿润,不仅产量高,而且笋质好。 由于近几年北方地区干旱严重,在芦笋生长中出现了畸形笋,散头笋增多现象,这就要对笋田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全面照顾,提高经济效益。 笋茎枯病严重地块发病率达 100%,减产 50%以上,应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 采笋田除注意增施磷钾肥,雨季注意排涝外,重点做好药剂防治。 遇水涝,笋田容易出现烂根现象,同时嫩茎也易发生锈斑。 因此,多雨季节,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 笋期间,笋田很易滋生杂草,影响嫩茎生长,杂草也往往成为病虫害的侵染、栖息场所,必须及时清除杂草。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