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测试内容摘要:

对人的评价:“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 ”可是,我心里就一 直对此存在着疑问: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首先,对积极者本人来说,我认为如果“积极”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也就是说,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 要知道,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好,凡是劳动,都是要付出精神付出气力的。 过分积极,这付出的精神力气,也就不是一般的了,而是过分的付出,是一种透支。 试想,如果一个人老是透支自己的精力体力,他的身体状况即使眼前“很棒”,也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到了一定程度,这种虚假的繁荣一拆穿,就是自己想补救都来不及了。 伟大的革命导师他老人家曾经教导我们:“身 体是革命的本钱。 ”我说,身体也是吃饭的本钱,活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七病八痛,活着的趣味大概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过分的“积极”是不是的确显得不够自爱了呢。 其次,就“积极”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 比如,一个做零件的工人,他毛手毛脚,或者技术不过关,他很积极,别人一小时做 100 个零件,全是正品,他一小时做 120 个零件,却有 20 个是废品,看起来他的绩效与别人一样,好像积极没什么坏处,但是那 20 个废品的原料,本来可以做成正品的,却让他给白白浪费了,你说,是积 极好呢,还是学好技术仔仔细细地做好呢。 又比如,一个老师,他很积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本来供学生自修的时间他去讲课,应该下课了应该放学了他也去讲课,表面上看起来他讲得多了,学生从他那里接受的知识得到的好处也多了,但是,原来可以供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休息的时间,被他占用了,学生得不到自己整理知识消化知识的时间,也许他们会因此而对没有整理消化 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影响了他们的考试分数,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将运用那些知识的一生;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下一堂课就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 问题了,那就是这位积极者以自己 假想的“所获” . . . . . . . 大大影响了学生 真正的“所获 . . . . . . ”,影响了另一位老师本应收到的上课效果,这实在对别人是一种损害;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从 此对这位“积极者”产生了反感,从而连带着对他所教的这一门课产生了反感,导致了再也不喜欢这一门课,再也不积极认真去听这一门课了,那岂不是“积极者”以自己的“积极”打击消灭了别人的“积极”吗。 这样,他的“积极”,除了留下一些完全的反面效应之外,还会留下一点什么呢。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做事情,光凭热情,光凭“积极”是不行的。 “积极 ”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基础,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