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内容摘要:

2、,具 17 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手雷形或倒棒状,黄褐色,具纵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顶端细胞细长、喙状。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或在块茎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病菌经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植株组织。 在田间主要借气流和雨水传播,条件适宜时,仅经 2可显现病斑。 以后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多次进行重复侵染,扩展为害。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温度 26相对湿度 80%以上,病害易于发生流行。 雨季来临迟早、雨日和雨量多少,均影响病害的扩展。 土壤瘠薄、氮肥不足、长势衰弱、管理不善等发病较重。 病害多在后期发生。 通常早熟品种的叶片较易感病。 一般成熟块茎比较抗病。 防治 3、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 选用健薯播种;合理密植,合理灌溉,控制湿度;增施有机肥,施足基肥,适时追肥,促使植株健壮,避免后期衰弱,增强抗病能力。 (2)种植抗(耐)病品种。 适当选种具水平抗性和耐病品种,效果较好。 (3)减少侵染菌源。 初见病株及时拔除或摘除病叶;收获时避免损伤,减少侵染;收后及时翻地,压埋病菌,减少病源。 (4)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发病前和初期及早喷药保护。 可选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 80%大生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 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或 77%可杀得微粒粉剂 500倍液,或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400倍液,或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 50%利得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