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上山中避雨随堂练习内容摘要:

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 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 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 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 中国文人、隐士多得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 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 然 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份。 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 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 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 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 他们清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清除当作了志向。 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 于是, 10 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 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暗淡。 春去秋来,梅凋鹤去,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4.读完本文,你认为林和靖与白居易、苏东坡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谴责和批判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 ” 的文化人 “ 急流勇退 ” 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