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选挖竹笋内容摘要:

2、掘过迟,难免伤害已萌发的春笋,影响成竹。 如因天气不良或劳动力紧张,挖笋时间稍推迟时,则要以笋的形状来判断挖留。 竹农的经验是:“两头尖、中间弯,逢春烂成酱;上头细、下头粗,春来成新竹”。 如果笋形弯曲,两头尖、扁,或笋箨老化松散的,说明幼笋发育不良,应挖掘;若笋的茎部丰满呈“宝塔形”,根系发达,应留不应挖。 三、要看立地条件。 “高山笋不优,平地笋成竹,坡上出钩竿,坡下出良竹”。 挖笋还要看立地条件,一般竹林地势越高,竹笋营养条件越差,生长发育缓慢,出土迟,成竹率低,竹材质量差,可适当多挖;平地竹林的幼笋大多营养条件好,生长发育快,笋粗壮,成竹率高,可多留少挖。 四、要有“隔土找黄金”技术。 竹叶浓绿带黄点竹为孕笋竹,在其周围表土龟裂处挖掘,即可获笋。 有人则把毛竹分为所谓的“公”与“母”,成熟的毛竹第一节如果分枝成双、对称生长,则为母竹,其周围定有竹笋;第一节若为单枝,则为公竹,无笋。 找到孕笋竹后,要仔细观察母竹顶梢下垂的方向,竹梢上露珠滴落的地方,就是竹笋生长的地方。 另外,每条竹下部都有一条主竹鞭,此竹鞭走向与第一节对称竹枝组成的平面平行,笋总是生在竹鞭的伸展方向上。 总之,在竹笋选挖的同时,要注意蓄留竹用笋的密度和均匀度,防止顾此失彼。 挖笋后,一定要及时做好培土、埋鞭,穴和坑要用土填平,以防积水、烂鞭。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