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内容摘要:

2、汁液、昆虫、种子传染或传播。 主要为机械传播,以人为传播如块茎切面接触、切刀传播为主;田间由蚜虫、椿象、叶甲等传播;株采收的实生种子带毒率约 6%89%。 带毒种子发芽慢,幼苗生长缓慢,植株黄化、矮化,甚至束顶。 播种带毒种薯,长出带毒株,昆虫加快传播,加重为害。 高温利于类病毒繁殖、蚜虫的繁殖和活动,不利薯块的生长抗性,易使病害发生和流行。 反之,温差较大的年份和地区,发病较轻。 种薯带毒率关系到田间初期病株数量,影响病情轻重。 马铃薯品种间抗病差异明显。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较抗病的品种有东农 303等,各地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种。 (2)采用无毒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引用种薯应经检测确证无毒后应用。 (3)减少人为传播。 采取整薯直播方式,避开切块传毒环节,减少机械传播;田间农事操作时避免工具造成株间或叶间损伤接触、传播病毒。 (4)实行切刀消毒。 种薯切块时,使用的切刀(及工具)随时采用 氯酸钠溶液或 氯酸钙溶液浸泡或冲洗消毒,减少传染。 (5)及时治蚜防病。 参考其他病毒病。 (6)加强栽培管理。 精细整地,适期播种,高垄栽培,肥水充足,避开高温下结薯,增施磷钾肥等,减缓病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