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癌肿病内容摘要:

2、生,不产生菌丝,营养菌体初为无胞壁裸露的原生质(变形体),后为具胞壁的单胞菌体。 生殖生长阶段,单胞菌体转为休眠孢子囊堆。 孢子囊堆近球形,内含 49个孢子囊。 孢子囊球形,锈褐色,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单鞭毛,球形至洋梨形。 部分游动孢子交配成合子。 合子状如游动孢子,双鞭毛,二者均可侵染寄主。 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休眠孢子囊抗逆性极强,可在土中存活 2530 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以后产生孢子囊,并刺激寄主细胞分裂和增生。 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合子,进行重复侵染。 病菌在低温高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1224温度条件 3、下易于侵染。 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偏酸性的地块易于发病。 马铃薯品种间有抗性差异。 防治措施(1)严格实行检疫。 严禁病区种薯向外调运。 (2)选用抗病品种。 云南的米拉品种表现高抗,各地可据情选用。 (3)合理安排轮作。 选择粮谷作物轮作,消除隔年生马铃薯。 重病地改种非茄科作物。 (4)加强栽培管理。 避开低洼易涝地;施用腐熟无病肥料,增施磷钾肥;销毁病残株体。 (5)搞好药剂防治。 应用 15%粉锈宁,每 667平方米用量 400500 克。 可采用:药土盖种,播后以 1:200 药土覆盖种薯;药水灌窝,于马铃薯出苗 70%时,用1000倍液灌根;药水喷雾,于出苗 70%时喷一次,初蕾时一次,每 667平方米用 1500倍液 60千克。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