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干腐病内容摘要:

2、产生球形、厚壁、淡褐色的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通常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 在种薯表面繁殖存活的病菌可成为主要的侵染来源。 条件适宜时,病菌经伤口或芽眼侵入,又经操作或贮存薯块的容器及工具污染传播、扩大为害。 被侵染的种薯和芽块腐烂,又可污染土壤,以后又附在被收获的块茎上或在土壤中越冬。 病害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生,以 1520为适宜。 较低的温度,加上高的相对湿度,不利于伤口愈合,会使病害迅速发展。 通常在块茎在收获时表现耐病,贮藏期间感病性提高。 早春种植时达到高峰。 播种时土壤过湿易于发病。 收获期间造成伤口多则易受侵染。 马铃薯不同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 防治措施(1)收获运贮期间尽量避免薯块受伤,减少侵染。 收获后适当干燥待愈伤后入窖贮存。 (2)贮藏入窖前清除病、伤薯;也可用杀菌剂(如多菌灵等)喷洒消毒种薯。 (3)贮藏早期适当提高温度,搞好通风,促进伤口愈合;以后控制温度在 14间,减少发病。 (4)种薯切块后尽快播种;适当晚播,地温升高利于伤口愈合;用杀菌剂处理芽块,减少侵染源;用未污染的器具运送、播种种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