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灰霉病内容摘要:

2、。 病菌菌丝发达,有隔;分生孢子梗长而粗壮,褐色,较直,上部具分枝,分枝上生出小梗,小梗顶端膨大,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至卵形,单胞,无色。 后期病菌可产生深褐色、球形或扁粒状的菌核。 发病规律病菌越冬场所广泛。 菌核在土壤里,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土表及土内,以及种薯上,均可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在田间,病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昆虫和农事活动传播,由伤口、残花或枯衰组织侵入,条件适宜,多次进行再侵染,扩展蔓延。 病菌发育喜 1620的低温和 95%以上的高湿,湿度影响尤为重要。 低温高湿、早春寒、晚秋冷凉时发病重。 重茬地、密度过大、冷凉阴雨等病害易于侵染。 干燥、阳光充足 3、时病斑扩展受到抑制。 增施钾肥可降低块茎侵染比率。 收获后块茎在低温高湿下贮存,不利于伤口愈合,会加重侵染和腐烂。 防治措施(1)重病地实行粮薯轮作;高垄栽培,合理密植,减低郁蔽度;春季适当晚播,秋薯适当早收,避开冷凉气温;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性;适当灌水,提高地温,增强伤愈力;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菌源。 (2)发现初期病株,立即喷药。 可选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 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 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 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 60%灰霉克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或 40%施佳乐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3)种薯收获后干燥高温下阴干一段时间,促进伤愈,减少侵害发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