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内容摘要:

2、淡褐色,后变深褐色至黑褐色,圆球形或不整形,大小 15 毫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病薯块上或残落于土壤中越冬。 带菌种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又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播种病薯或在病土中播种,病菌可在幼芽经伤口或直接侵染,引起发病,造成芽腐或以后形成病苗。 病菌可经风雨、灌水、昆虫和农事操作等传播,扩大为害。 以后上下扩展造成地上萎蔫或地下薯块带菌,产生菌核再行越冬。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条件。 土温 23左右,潮湿情况下,发病严重。 后期菌核形成需 2328的较高温度。 在北方,春寒、潮湿条件易于发病。 春季播种早,土温较低时发病重。 土质黏重、低洼积水的返浆地,不易提高地温,易于诱发病害。 病区连作地发病率较高。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农艺性状和抗性优良的品种。 (2)应用无病种薯。 建立无病留种田,采用无病种薯播种。 (3)改善耕作制度。 重病区适当轮作;选择较高地势种植;重病地区、土质黏重地块、低洼积水地区、高海拔冷凉山区,尤其应适期晚播,防止地温过低诱发病害。 (4)施行种薯消毒。 播前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 5%井冈霉素水剂 1500倍液,或 15%恶霉灵水剂 450倍液,或 20%甲基立枯磷乳油 1500倍液,浸泡种薯 10分钟处理。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