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莴笋菌核病内容摘要:

2、的鼠粪状的菌核。 二、发病规律1病原菌菌核病是由于囊菌亚门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 子囊盘呈杯状,淡黄褐色,盘下有柄;子囊呈棍棒状,内含有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椭圆形或梭形,无色、单胞;菌核黑色,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 2侵染循环菌核病病菌是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 1 年(土壤潮湿)至 3 年(土壤干燥),是病害初侵染来源。 第二年春天,遇条件适合时,菌核即萌发,产生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当子囊孢子成熟后即从盘中射出,靠气流传播。 子囊孢子萌发后长出芽管,从衰老的弱组织中侵入,植株发病后,产生的菌丝也可直接侵染健株。 如此循环,进行再侵染,后来形成菌核越冬。 3发病条件(1)与温湿度的关系病菌发育和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20和 10左右。 相对湿度达 80以上时,菌丝发育良好,相对湿度达 85以上时,病害发生重;当相对湿度低于 70%时,病害发生轻或不发生。 在 50处理 5 分钟,菌核死亡。 (2)与土壤湿度的关系菌核在土壤湿度大的条件下,只能存活 1 年左右;若土壤干燥(湿度小),菌核可存活 3 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在水中,1 个月即死亡。 (3)与栽培的关系病地重茬发病重;浇水过多、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保护地不放风、湿度大,病害发生多;肥料不足、管理差、植株长势弱,发病也重。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