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20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细胞间直接接触(如精卵结合)、化学物质的传递(如激素的调节)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 解: A、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使得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不符合题意, A 错误;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 以从外界进入细胞,不需要的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外,不符合题意, B 错误; C、细胞膜没有 “摄入卵细胞所需要的精子 ”的功能, C 错误; D、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是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 正确. 故选: D. 考点:动物胚胎发育的概念. 25.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 B. 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盘和胎膜 C.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不与母体 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 D. 早期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可取出向受体移植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胚胎发育的卵裂期和囊胚期是在透明带内进行的,而后囊胚从透明带中孵化出来进一步发育, A 正确;囊胚的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各种组织、器官,滋养层发育为胎盘和胎膜, B 错误;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不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这为胚胎移植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C 正确;胚胎移植一般选择桑椹胚或囊胚期,即发育到一定阶段才可取出向受体移植, D 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 下列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 A. 试管婴儿 B. 胚胎分割 C. 组织培养 D. 胚胎干细胞培养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 1)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 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 2)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解: A、试管婴儿的培育采用了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属于有性生殖,A 正确; B、胚胎分割属 于无性生殖, B 错误; C、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 C 错误; D、胚胎干细胞培养属于细胞水平上的克隆,不属于有性生殖, D 错误. 故选: A. 考点:胚胎移植. 27. 下列最能表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 A. 桑椹胚期细胞 B. 囊胚期细胞 C. 外胚层细胞 D. 滋养层细胞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胚胎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 →卵裂 →桑椹胚 →囊胚 →原肠胚 →幼体,卵裂期和桑椹胚的细胞均为全能细胞,囊胚时期细胞开始分化出滋养层细胞和内细胞团细胞,原肠胚细胞的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出现胚层分化,而分 化程度越低的细胞全能性越高。 综上所述, A 项正确, B、 C、 D 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早期胚胎发育、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8. 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标志是( ) A. 雌、雄原核形成 B. 精卵相遇,发生顶体反应 C. 精子接触透明带 D. 卵黄膜和透明带间出现两个极体 【答案】 D 【解析】是否受精的标志是卵细胞膜和透明带间出现两个极体, D 正确。 受精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的融合, A、 B、 C 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动物胚胎发 育的基本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受精标志和受精完成的标志 受精的标志是在透明带和卵细胞膜之间观察到 两个极体;而受精过程完成的标志是雌、雄原核的融合。 29. 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 ) ① 顶体反应 ② 透明带反应 ③ 卵细胞膜反应 ④ 精子穿越放射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 B 【解析】精子与卵子结合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第二道反应是卵细胞膜反应,故 B 正确, A、 C、 D 错误。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受精 ( 1)精子获能: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 ( 2)卵子的准备:卵子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到减 Ⅱ 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 3)受精过程:获能的精子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 →精卵通过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相互识别 →精子遗传物质进入卵细胞。 30. 下列哪项不属于胚胎移植的基本步骤 ( ) A. 对供体、受体的选择和处理 B. 配种或人工授 精 C. 对胚胎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 D. 对胚胎进行分割、培养和移植 【答案】 D 【解析】 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① 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 ② 配种或人工授精。 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 ④ 对胚胎进行移植。 ⑤ 移植后的检查。 对受体母牛进行是否妊娠的检查 , 对胚胎进行分割、培养和移植不属于胚胎移植的基本步骤,故选 D。 31.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 B. 种植转基因作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 而影响野生植物的多样性 C. 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D. 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根际微生物 【答案】 C 【解析】 种植转基因作物以防止对不得植物产生基因污染,所以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 A正确;转基因植物可能与野生植物发生杂交而出现基因交流,影响野生植物的多样性, B 正确;动物取食转基因作物后,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进入身体,目的基因不可能直接进入动物细胞, C 错误;目的基因被微生物摄入细胞内后,可能进入这些微生物中, D 正确。 32.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重组 DNA与微生物杂交不会产生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害的病原微生物 B. “ 实质性等同 ” 是指转基因农作物中只要某些重要成分没有发生改变,可以认为与天然物种 “ 没有差别 ” C. 如果转基因花粉中有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不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消化道 D. 转基因生物所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 【答案】 B 【解析】 重组 DNA进入水体或土壤后可能与微生物杂交,产生对动植物和人类有害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环境安全问, A错误; “ 实质性等同 ” 是指转基因农作物中只要某些重要成分没有改变,就可以认为与天然品种 “ 没有差别 ” , B正确;转基因花粉中若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造成食物安全问题, C错误;转基因生物所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D错误。 33. 下列选项不属于转基因食物潜在的安全隐患的是 ( ) A. 转基因植物可能存在 “ 滞后效应 ” B. 转基因植物可能出现新的过敏原 C. 某些转基因生物可以合成干扰素,进入人体增强相应细胞的免疫力 D. 某些转基因植物足以使某些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导致转基因农作物营养成分改变 【答案】 C ................................................... 34. 关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对待生物武器的态度应明确而坚定,即坚决禁止生物武器 B. 制作 “ 基因身份证 ” 无需担心出现任何伦理道德问题 C. 对转基因植物外源 DNA要进行认真选择,避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或过敏的蛋白 质 D. 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要马上停止实验,并销毁重组生物 【答案】 B 【解析】 中美联合声明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 A正确;制作 “ 基因身份证 ” 可能会使个人基因资讯的泄漏造成基因歧视,势必造成遗传学失业大军、造成个人婚姻困难、人际关系疏远等严重后果, B错误;对转基因植物外源 DNA要进行认真选择,避免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或过敏的蛋白质, C 正确;一旦发现转基因生物出现了安全性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要马上停止试验,并销毁重组生物 , D 正确。 35. 设计试管婴儿利用的技术手段不包括 ( ) A. 体外受精技术 B. 胚胎移植技术 C. 基因诊断技术 D. 克隆技术 【答案】 D 【解析】 设计试管婴儿技术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许多胚胎,然后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 因此设计试管婴儿需要采用体外受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还需要采用基因诊断技术,从许多胚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胚胎,克隆技术为细胞核移植,设计试管婴儿不需要克隆技术,故选 D。 36. 基因检测对下 列哪种病适合 ( ) A. 非遗传性夜盲症 B.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 C. 霍乱 D. 伤寒 【答案】 B 【解析】 基因检测是指通过 基因芯片 等方法对被测者细胞中的 DNA分子进行检测,并分析被检测者所含致病基因、疾病易感性基因等情况的一种技术,所以检测的疾病是由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非遗传性夜盲症、霍乱和伤寒均不是由基因控制的疾病,故选 B。 【 点睛 】 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基因检测的原理,理清基因检测的对象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遗传病。 37. 生物武器的传播 途径不包括 ( ) A. 直接传播 B. 食用传播 C. 生活必需品传播 D. 施用者人体传播 【答案】 D 【解析】 生物武器可通过多种途径使人感染发病,如经口食入,经呼吸道吸入,昆虫叮咬、伤口污染、皮肤接触、黏膜感染等都可造成传染。 具体传播途径包括直接传播、食物传播、生活必需品传播等,所以不包括施用者人体传播 , 故选 D。 38. 我国甘肃陇南地区总结出了 “ 九子登科 ” 的治理模式:即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等,针对不同地形采取不 同措施,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是 ( ) A. 物种多样性原理 B. 整体性原理 C. 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 协调与平衡 【答案】 D 【解析】 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九子登科 ” 中,对山顶、山腰、荒地、沟底等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故选 D。 39.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互利共生,分开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 ) A.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B. 物种多 样性原理 C. 系统整体性原理 D. 整体性原理 【答案】 C 【解析】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分开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 故选 C。 【 点睛 】 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生态工程的原理 , 特别要注意理解系统整体性原理 和整体性原理。 40.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 (网 )“ 加环 ” ,下图就是一种 “ 加环 ” 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B. 用玉米 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 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 “ 加环 ” 提高了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D 【解析】 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A正确;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 B正确;用蛆蛹排泄物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 正确; “ 加环 ” 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D 错误。 【 点睛 】 解答 D选项,要注意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而能量利用效率可以提高。 41. 据有 关媒体报道,今后几年艾滋病在中国将会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几乎达到 “ 谈艾色变 ” 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因为 HIV直接破坏人体某种结构,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HIV破。福建省莆田20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
25. 根据右侧的食肉目部分动物分类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生物科学研究上,常用的分类依据是生物 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活习性等特点 B. 右图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的正确 顺序是目、 科、属、种,属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C.虎和豹的共同特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 猫属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比猫科少。 D. 对生物进行分类,有利于识别生物, 更好地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共
2、00 倍,或农抗“401”500 倍,77可湿性微粒粉剂 400500 倍,50琥胶肥酸铜可湿粉400 倍灌根,每株灌酸好的药液 ,隔 710 天 1 次,连灌 2。 (五)软腐病喷洒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 4000 倍,或 72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 500 倍,25络氨铜水剂 300 倍,50琥胶肥酸钙可湿粉 500 倍。 (六)病毒病(1)防治蚜虫用 50吡虫啉可湿粉 1500 倍
2、100 元现金。 村里也制定了农民每发展 3 亩大葱,免除一名义务工的优惠政策。 针对大葱生长期需水量大的实际,镇村两级积极引导农民打股份井,规定农户每打一眼机井,镇村补助 400 元。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镇村两级不断提高大葱种植科技含量,做到了“三个统一”,即:1、统一引进优良品种。 镇里统一购进章丘大葱等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大葱品种,无偿发放在农民手中,克服了本地品种老化
2、早春是苹果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时期,首先要刮除树皮腐烂病斑和老翘皮,全园喷砷平液 100 倍或 21%的复生,并用 纳宁涂沫伤口或用久效康复膏封闭伤口,控制病情发展。 在萌芽前和修剪后全园喷一次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在腐烂病严重的果园,可喷一遍 5%安索菌毒清 100倍200 倍液加 2%平平加。 对发生苹果霉点病的果园在果树发芽前,全园喷施一次波美 5 度石硫合剂。 显蕾期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