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xx-20xx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内容摘要:

由市场三者为补充。 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21. 1912年 3月,民国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 1916 年内务 部又颁《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例》。 这主要反映了 A. 政府法规决定风尚礼仪 B. 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迁 C. 民国政府首倡废止缠足 D.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22.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A.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初探 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 索进程 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 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整改方向 23. 1955年 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说:“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 ”领导却落后于群众,“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他们“从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出发。 ”材料表明 “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导在立场上倾向于富裕中农 24. 1961年一 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 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 2600万人;到 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 1961年的 208座减少至 171座,减少了 17. 8%;城市化水平由 1960年的 19. 8qo下降到 14. 6%/( 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 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25. 1979 年 3 月 15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 来信,题为 “ ‘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 应当稳定 ”。 《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 “ 编者按 ” 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 ‘ 三级所有 ’ , ‘ 包田到组 ’ 的地方 ” ,应当 “ 坚决纠正 ”。 这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 方针 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 “左倾”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变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由点到面开展 26. 上个世纪 20 年代开始 ,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 ,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 ,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30 年代罗斯福在 美国推行“新政” ,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27. 1959— 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是“三分天灾 ,七分人祸”的结果 ,“七分人祸”包含 :①决策者的失误 ②连年自然灾害 ③ 1958 年的所谓“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28. 1956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是 “ 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 “ 幸福的年代里 ” 的是 A.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方针的提出 B.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D. “ 一五 ” 计划期间工业化建设火热 29. “ 1992 年初,邓小平乘车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 ,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刻阐发。 ”人民 版课本的这段叙述中,空缺的应是 A.科学发展观 B.“三个代表”论 C.“一国两制”论 D.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论 30.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 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 再生产 B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指人伦物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