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马铃薯炭疽病内容摘要:

2、色粒状菌核。 病因 半知菌亚门真菌。 在寄主上形成球形至不规则形黑色菌核。 分生孢子盘黑褐色聚生在菌核上,刚毛黑褐色硬,顶端较尖,有隔膜 个,聚生在分生孢子盘中央,大小4215446(m)。 分生孢子梗圆筒形,有时稍弯或有分枝,偶生隔膜,无色或浅褐色,大小 162735(m)。 分生孢子圆柱形,单胞无色,内含物颗粒状,大小 722(m)。 在培养基上生长适温 2532,最高 34,最低 67。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体在种子里或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蔓延。 孢子萌发产出芽管,经伤口或直接侵入。 生长后期,病斑上产生的粉红色粘稠物内含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到健薯上,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残体。 (2)避免高温高湿条件出现。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500倍液或 50%多?硫悬浮剂 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加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效优于单用上述杀菌剂。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