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xx届高三化学下学期第十一次质检试卷理内容摘要:

电系统中有再生氢氧燃料电池( RFC), RFC是一种将水电解技术与氢氧燃料电池技术相结合的可充电电池.图为 RFC工作原理示 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有 , a极产生 O2(标准状况下) B. b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4H2O+4e﹣ ═2H 2↑+4OH ﹣ C. c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O2+4H++4e﹣ ═2H 2O D. d极上进行还原反应, B中的 H+可以通过隔膜进入 A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 依据图示知左边装置是电解池,右边装置是原电池, ab电极是电解池的电极,由电源判断 a为阴极产生 的气体是氢气, b为阳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cd电极是原电池的正负极, c是正极, d是负极;电解池中的电极反应为: b电极为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4OH﹣ ﹣ 4e﹣ =2H2O+O2↑ ; a电极为阴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H++4e﹣ =2H2↑ ; 原电池中是酸性溶液,电极反应为: d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H2﹣ 4e﹣ =4H+; c电极为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O2+4H++4e﹣ =2H2O,结合电极上的电子守恒分析计算. 【解答】 解: A.当有 mol电子转移时, a电极为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 4H++4e﹣ =2H2↑ ,产生 ,故 A错误; B. b电极为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4OH﹣ ﹣ 4e﹣ =2H2O+O2↑ ,故 B错误; C. c电极上氧气得到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 O2+4H++4e﹣ ═2H 2O,故 C正确; D. d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2H2﹣ 4e﹣ =4H+, B池中的 H+可以通过隔膜进入 A池,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电源新型电池,主要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判断、电极反应,注意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是酸而不是碱,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易错点. 6. MnO2和 Zn是制造普通 干电池的重要原料,工业上用软锰矿(主要成分 MnO2)和闪锌矿(主要成分 ZnS)来制取: ① 将软锰矿、闪锌矿与硫酸共热: MnO2+ZnS+2H2SO4═MnSO 4+ZnSO4+S+2H2O; ② 除去反应混合物中的不溶物; ③ 电解混合物: MnSO4+ZnSO4+2H2O MnO2+Zn+2H2SO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步骤 ③ 电解时 MnO2在阳极处生成,电极反应为: Mn2+﹣ 2e﹣ +2H2O═MnO 2+4H+ C.步骤 ① 每析出 S沉淀,共转移 D.步骤 ③ 的反应也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A、干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阳极处生成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电极反应式为: Mn2+﹣ 2e﹣ +2H2O═MnO 2+4H+; C、生成 32g的硫转移 2mol的电子,每析出 S沉淀, ,即共转移 ; D、步骤 ③ 的反应不可以设计成原电池,不是自发的氧化还原 反应. 【解答】 解: A、干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故 A正确; B、阳极处生成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电极反应式为: Mn2+﹣ 2e﹣ +2H2O═MnO 2+4H+,故 B正确; C、生成 32g的硫转移 2mol的电子,每析出 S沉淀, ,即共转移 ,故 C正确; D、步骤 ③ 的反应不可以设计成原电池,不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故 D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是金属的冶炼和氧化还原反应结合原电池原理综合考查,明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是解答 本题的关键,并熟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7.已知 W、 X、 Y、 Z为短周期元素, W、 Z同主族, X、 Y、 Z同周期, 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大于 Z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X、 Y为金属元素, X单质的还原性大于 Y的单质的还原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W与 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B. W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 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C. X、 Y、 Z、 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D.若 W与 Y的原子序数相差 5,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 Y2W3 【考点】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专题】 元素周期 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W、 X、 Y、 Z为短周期元素, W、 Z同主族, 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 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故 W、 Z为非金属,原子序数 Z> W, W处于第二周期, Z处于第三周期, X、Y、 Z同周期, X、 Y为金属元素, X单质的还原性大于 Y的单质的还原性,则原子序数 Y> X,且二者处于第三周期,根据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 解: W、 X、 Y、 Z为短周期元素, W、 Z同主族, 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 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故 W、 Z为非金属,原子序数 Z> W, W处于第二周期, Z处于第三周 期, X、 Y、 Z同周期, X、 Y为金属元素, X单质的还原性大于 Y的单质的还原性,则原子序数 Y> X,且二者处于第三周期. A.若 W与 X形成的化合物为过氧化钠,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故 A错误; B. W的气态氢化物为氨气、水、氟化氢时,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高于同族其它氢化物的沸点, W为 C、 Z为 Si时, W氢化物沸点较低,故 B错误; C. W、 Z同主族,原子序数 Z> W, X、 Y、 Z同周期, X、 Y、 Z的原子序数 Z> Y> X,所以原子半径 X> Y> Z> W,故 C正确; D.若 W为 N元素, Y为 Mg元素,二者的原子序数相差 5,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Mg3N2, 为 Y3W2,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化合物性质等, D选项为易错点,容易审题不仔细,造成错误,关键是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 8.归纳法是髙中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之一,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后作出了如下的归纳总结:(均在常温下) ①pH=1 的强酸溶液,加水稀释后,溶液中离子浓度都降低. ②pH=2 的盐酸和 pH=l的盐酸, c( H+)之比为 2: 1 ③pH 相等的三种溶液: a. CH3COONa b NaHCO3 c. NaOH,其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由小 到大顺序为: c、 b、 a ④ 反应 2A( s) +B ( g) =2C ( g) +D ( 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 △H 一定大于 0 ⑤ 已知醋酸电离平衡常数为 Ka:醋酸根水解常数为 Kb;水的离子积为 Kw:则三者关系为:Ka•Kb=Kw ⑥ 反应 A( g) ═2B ( g) △H ,若正反应的活化能为 Ea kJ•mol﹣ 1,逆反应的活化能 为 Eb kJ•mol﹣ 1, 则 △H= ( Ea﹣ EB) kJ, mol﹣ 1上述归纳正确的是( ) A.全部 B. ③④⑤⑥ C. ②④⑤⑥ D. ①②④⑤ 【考点】 pH的简单计算;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 基本概念与基 本理论. 【分析】 ① 根据温度不变,水的离子积不变可知,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氢氧根离子一定增大; ②pH=2 的盐酸中氢离子浓度为 , pH=l的盐酸中氢离子浓度为 ; ③ 都是强碱弱酸盐,对应的酸的酸性越弱,相同浓度时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的 pH越大;相反,若 pH相等,对应的酸的酸性越弱,物质的量浓度越小; ④ 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是 △H ﹣ T△S < 0,反应自发进行, △H ﹣ T△S > 0,反应非自发进行; ⑤ 根据 Ka=c( H+) •c( CH3COO﹣ ) /c( CH3COOH)、 Kb=c( CH3COOH) c ( OH﹣ ) /c( CH3COO﹣ )计算出 Ka•Kb即可; ⑥ 反应的活化能是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逆反应的活化能 =正反应的活化能 +反应的焓变. 【解答】 解: ① 由于水的离子积不变,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所以氢离子浓度一定增大,故 ① 错误; ②pH=2 的盐酸和 pH=l的盐酸, c( H+)之比为: : : 10,故 ② 错误; ③ 酸根离子对应的酸的酸性越弱,相同浓度时水解程度越大,所以 pH 相等的三种溶液:a. CH3COONa b NaHCO3 c. NaOH,其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c、 b、 a,故 ③ 正确; ④ 反应自发进行,一定满足 △H ﹣ T△S > 0,由于> 0,所以 △H 一定大于 0,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 ④ 正确; ⑤K a=c( H+) •c( CH3COO﹣ ) /c( CH3COOH)、 Kb=c( CH3COOH) c ( OH﹣ ) /c( CH3COO﹣ ), Ka•Kb=c( H+) •c( CH3COO﹣ ) /c( CH3COOH) c ( CH3COOH) c ( OH﹣ ) /c( CH3COO﹣ ) =c( OH﹣ ) c( H+) =Kw,故 ⑤ 正确; ⑥ 逆反应的活化能 =正反应的活化能 +反应的焓变, 所以 △H= 逆反应的活化能﹣正反应的活化能 =( Ea﹣ EB) kJ, mol﹣ 1,故 ⑥ 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的电离、溶液 pH的简单计算、反应热和焓变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试题涉及的题量较大,知识点较广,充分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某无色溶液 M可能含有离子 OH﹣ 、 HCO3﹣ 、 CO32﹣ 、 SO42﹣ 、 SiO32﹣ 、 AlO2﹣ 、 NH4+、 MnO4﹣ 、 Cu2+、Mg2+、 Na+、 Fe3+中的若干种.取一定量的 M溶液滴加盐酸,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盐酸体积的关 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中可能含有 NH4+、 SO42﹣ B.最终溶液中最少含 2种溶质 C.原溶液中 n( NaAlO2): n( Na2CO3) =1: 1 D.滴加盐酸初始阶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CO32﹣ +H+=HCO3﹣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 图像图表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无色溶液中不存在有色离子: MnO4﹣ 、 Cu2+、 Fe3+;加入盐酸时,开始没有生成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氢氧根离子,所 以一定不存在碳酸氢根离子;之后开始生成沉淀,沉淀达到最大量后沉淀的量暂时不变,最后沉淀随着盐酸的加入,沉淀逐渐减少,直至沉淀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该沉淀为氢氧化铝和硅酸的混合物,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 SiO32﹣ 、 AlO2﹣ 、 CO32﹣ ,则一定不存在 NH4+、 Mg2+,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图象数据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溶液为无色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MnO4﹣ 、 Cu2+、 Fe3+;初始加入盐酸时没有生成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存 OH﹣ 、 HCO3﹣ 离子,所以一定不存在 HCO3﹣ ;之后开始生成沉淀,当沉淀达到最大 量后沉淀的量暂时不变,最后沉淀随着盐酸的加入,沉淀逐渐减少,直至沉淀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说明该沉淀为氢氧化铝和硅酸的混合物,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 SiO32﹣ 、 AlO2﹣ 、 CO32﹣ ,则一定不存在 NH4+、 Mg2+,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 NH4+,故 A错误; B.最终溶液中最少含氯化钠和氯化铝两种溶质,故 B正确; C.设单位体积中含有氯化氢 nmol,根据图象可知,溶解氢氧化铝消耗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为3nmol,则含有氢氧化铝 nmol,根据铝原子守恒,原溶液中含有 nmol偏铝酸钠;碳酸钠消耗氯化氢 的物质的量为 8nmol,则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4nmol,原溶液中 n( NaAlO2): n( Na2CO3) =4: 1,故 C错误; D.滴加盐酸初始阶段,参加反应的离子为氢氧根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OH﹣ +H+=H2O,故 D错误;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正误判断、有关离子反应的计算,题目难度稍大,注意掌握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正确分析图象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下列溶液中有关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L mol•L﹣ 1 NaOH溶液中缓慢通入 CO2至溶液增重 g时,溶液中: c( Na+)>c( CO32﹣ )> c( HCO3﹣ )> c( OH﹣ )> c( H+) B.常温下,将 CH3COONa溶液和稀盐酸混合至溶液 pH=7: c( Na+)> c( CH3COO﹣ )> c( Cl﹣ ) =c( CH3COOH)> c( H+) =c( OH﹣ ) C.常温下, pH=3的醋酸溶液和 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不考虑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恰好完全反应,则原醋酸溶液醋酸的电离度为 1% D.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1: 2的 NaClO、 NaHCO3混合溶液中: c( HClO) +c( ClO﹣ ) =2c(。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