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xx-20xx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4月月考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系,题目难度不大. 10.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 ⅠA 族 B.原子序数为 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3周期 ⅣA 族 C.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 8 D.第二周期 ⅣA 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 6 【分析】 A、根据 ⅡA 族的金属元素也能生成碱; B、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确定位置; C、根据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 D、第二周期 ⅣA 族元素为碳元素,其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解答】 解: A、因 ⅡA 族的金属元素也能生成碱,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故 A错误; B、原子序数为 14的原子为硅,有三个电子层,每一层的电子数分别为 4,所以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3周期 ⅣA 族,故 B正确; C、因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故 C错误; D、第二周期 ⅣA 族元素为碳元素,其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 14C含有 6个质子和 8个中子,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长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要求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组成特点要熟悉,周期表中周期与周期之间,族与族之间含有较多规律,在学习中要善于抓住这些规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 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 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分析】 根据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可知 ,在周期表中的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的变化来解答. 【解答】 解: A.原子半径大小与核外电子层数有关,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不一致,故 A错误; B.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但不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则不能决定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故 B错误; C.由原子的电子排布可知,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故 C正确;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学生明确原子的电子排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应熟悉元素的性质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12. aXm+、 bYn+、 cZn﹣ 、 dRm﹣ 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且 m> n、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a﹣ c=m﹣ n B. b﹣ d=m+n C. a> b> d> c D. b> a> c> d 【分析】 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则阳离子的质子数减去电荷数 =电子数,阴离子的质子数 加上电荷数 =电子数,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 aXm+、 bYn+、 cZn﹣ 、 dRm﹣ 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即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 a﹣ m=b﹣ n=c+n=d+m,则 a﹣ c=m+n, b﹣ d=m+n,核外电子数相同,阳离子的原子序数大于阴离子,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大,原子序数越大,阴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大,原子序数越小,所以原子序数为: a> b> c> d;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明确阳离子失去电子、阴离子得到电子及四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即可解答,较简单. 13.已知同周期 X、 Y、 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HXO4> H2YO4> 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元素非金属性按 X、 Y、 Z的顺序增强 B.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按 X、 Y、 Z的顺序减弱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 X、 Y、 Z的顺序增强 D.单质的氧化性按 X、 Y、 Z的顺序减弱 【分析】 由同周期的 X、 Y、 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顺序是 HXO4> H2YO4> H3ZO4,则非金属性 X> Y> Z,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由同周期的 X、 Y、 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 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顺序是 HXO4> H2YO4> H3ZO4,则非金属性 X> Y> Z, A.由 HXO4> H2YO4> H3ZO4,则非金属性 X> Y> Z,则非金属性按 X、 Y、 Z的顺序依次减弱,故 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则阴离子的还原性按照 X、 Y、 Z的顺序逐渐增强,故 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照 X、 Y、 Z的顺序逐渐减弱,故 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单质的氧化性按照 X、 Y、 Z的顺序逐渐减弱,故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 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明确非金属比较的常见方法是解答的关键,学生应注重对规律性知识的归纳. 14.已知短周期元素 A和 B的离子 A2+和 B2﹣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2+的半径比 B2﹣ 的半径小 B. A的原子序数比 B小 C. A和 B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D. A和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分析】 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A2+和 B2﹣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a﹣ 2=b+2, A处于第 ⅡA 族,若 A为 Mg,则 B为 O.据此解答. 【解答】 解: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A2+和 B2﹣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 a﹣ 2=b+2, A处于第 ⅡA族,若 A为 Mg,则 B为 O. A.由上述分析可知,核电荷数 A> B,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 A2+的半径比 B2﹣ 的半径小,故 A正确; B.若 A为 Mg,则 B为 O, A的原子序数比 B大,故 B错误; C. A为 Mg, B为 O,二者的原子的电子层数不等,故 C错误; D.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6,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应用,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确定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清楚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5.氢气在氧气中 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 1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 Q1kJ,破坏 1mol O2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 Q2 kJ,形成 1mol H2O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 Q3 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Q1+Q2> Q3 B. 2Q1+Q2> 2Q3 C. 2Q1+Q2< 2Q3 D. Q1+Q2< 2Q3 【分析】 化学反应中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热△H= 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H﹣ H键的键能为 436kJ/mol, O═O 键的键能为498kJ/mol,注意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热 △H < 0,每摩尔 H2O中含有 2molH﹣ O键,据此计算. 【解答】 解:破坏 1molH﹣ H消耗的能量为 Q1kJ,则 H﹣ H键能为 Q1kJ/mol,破坏 1molO═O键消耗的能量为 Q2kJ,则 O═O 键键能为 Q2kJ/mol, 形成 1mol水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 Q3kJ,每摩尔 H2O中含有 2molH﹣ O键, 1molH﹣ O键释放的能量为 Q3kJ,则 H﹣ O键能为 Q3kJ/mol, 对于反应 2H2( g) +O2( g) ═2H 2O( l)反应热 △H=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故:反应热 △H=2Q 1kJ/mol+Q2kJ/mol﹣ 4 Q3kJ/mol=( 2Q1+Q2﹣ 2Q3) KJ/mol, 由于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热 △H < 0,即( 2Q1+Q2﹣ 2Q3)< 0,所以 2Q1+Q2< 2Q3,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反应热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从物质能量、键能角度理解反应热,明确反应热的焓变 △H= 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及焓变的正负与吸收、放热热量的关系. 16.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且灵敏电流计发生偏转的是( ) A. B. C. D. 【分析】 构成原电池需具备以下条件: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存在能自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 A、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而铁与氯化铁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反应,故 A正确; B、能形成原电池,但上端灵敏电流计不发生偏转,故 B错误; C、电极相同,不能构成原电池,故 C错误; D、乙醇是非电解质,故 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的分析应用,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属于基础性试题的考查,难度不大.明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是答题的关键. 17.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 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 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分析】 A、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B、一般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但应考虑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来分析; C、利用原电池来分析加快反应速率; D、利用增大接触面积来分析加快反应速率. 【解答】 解: A、因加热时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则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 A能; B、因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铁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不生成氢气,故 B不能; C、滴加少量 CuSO4溶液,铁置换出 Cu,构成 Fe、 Cu原电池,从而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故 C能; D、改用铁粉,增大了铁与硫酸反应的接触面积,则反应速率加快,故 D能; 故选 B. 【点评】 本题较简单,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因素,学生应熟悉温度、浓度、构成原电池、增大接触面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解答,但浓硫酸的性质是学生解答中容易忽略的知识. 18.在 2A( g) +B( g) ⇌3C( g) +4D( g)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VA= mol/( LS) B. VB= mol/( LS) C. VC= mol/( LS) D. VD= mol/( LS) 【分析】 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转化为用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然后再进行比较. 【解答】 解:都转化为 D物质表示的速率进行比较,对于 2A+B⇌3C+4D, A、 υ ( A) = mol/( Ls),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 υ ( D) =2υ ( A) =2mol/( Ls), B、 υ ( B) =( Ls),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 υ ( D) =4υ ( B) =( Ls), C、 υ ( C) =( Ls),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 υ ( D) = υ ( C) = ( Ls) =( Ls), D、 υ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