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xx届高三语文3月质量检测试题内容摘要:

往老家跑 —— 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 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 —— 她已经耳背了, ② 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 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 然后两边的 人抱着电话一起哭。 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 “ 黑狗达不准哭。 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 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 来去多 方便。 ”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阿太,我记住了: “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侯的。 ” 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 2020上半年小小说排行榜》) (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的两项是( 5分) A.看到祭祀“外婆”的贡品 —— 一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便跑出来 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地摔在地上,表现了阿太的麻利和无情。 B.主要人物阿太的语言,时而短促有力,时而绵软悠长;时而朴实无华.时而深邃隽永。 既让 人感到亲切,又引人回味思考。 C. 92岁的阿太在检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伤,见到“我”后失声痛哭.说明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也有恐惧和软弱的一面。 D.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撷取人物生活的几个场景片段连缀成文,看似随意,却颇具匠心。 阿太临终前的叮嘱是为了告诉我:人对生死须有豁达的态度。 E.小说通过对一个性格鲜明的老太太的生活速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 ( 2)小说表现了阿太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 请具体分析。 ( 6分) ( 3)从人物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请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 6分) ①即 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 3分) 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 3分) ( 4)“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请结合小说,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 (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题。 ( 25分) 吴芳吉:国人之范 邹柱石 吴芳吉( 1896 1932), 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著名诗人。 1896年出生在重庆杨柳街,8岁随父迁居江津“白屋吴宅”,世称“白屋诗人”。 13岁时在作文课上写出名噪全川的《读外交失败史书》,被誉为神童。 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是举国皆知、享誉一时的爱国诗人。 其代表作《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 《婉容词》描写了一位贤淑的乡下女子被出国留学丈夫抛弃而殉情的爱情悲剧。 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全国读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 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能随口吟诵出:“天愁地暗,美洲在那边。 „„ ” 今天来看,《孔雀东南飞》毕竟是永恒的经典,《婉客词》再怎么好,都没有可比性;但是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他的人品、文品也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 1910 年,吴芳吉凭才华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班。 1912年因抗议关籍教师无理辱责因病缺考的中国同学.吴宓和吴芳吉等十人被选为罢课代表。 吴芳吉年纪最小,仿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署名求公道。 后拒绝认错被校方开徐,时年 16岁。 被清华开除后,吴芳吉流浪北京,后辗转去上海书局做校对,次年在同学资助下徒步白川,沿途乞讨、历时半年回到老家。 这个直 堕底层的经历,让吴芳吉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军阀的暴行、战乱的苦痛、百姓的困顿、女性的压抑„„无不给其心灵带来震撼.成为笔底狂澜。 吴芳吉的诗文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三天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 ” 这以后,吴芳吉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 吴芳吉从教的足迹遍全国,他凭自己的学识声望和至交好友吴宓等的介绍,作过中学教员,作过大学教授。 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任教。 1929牟,他与重庆籍教授一起致力创办了重庆大学,任文科系主任。 1931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辞 去待遇较好的重大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 吴芳吉到校后,在学校的砖柱上,亲笔书写“学、海、津、梁”四个篆字作校训,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特聘重庆 大学的外籍教授来校讲学。 江津中学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很快跃升为中华一流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际,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深夜读报,见此消息,立即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欲单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从江边劝回。 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创 作了颂扬 19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传诵一时的诗作,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 本年 5月 4日,他应邀到重庆作宣传抗日的演讲,当众朗诵《巴人歌》,上千听众鸦雀无声,热血沸腾,泪流满面。 5月 5日返回江津,当晚向全校师生传达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朗诵《巴人歌》,朗诵未完而诗人兼校长的他已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倒下了。 5月 9日,吴芳吉辞世,时年 36岁,送葬者 700余人。 芳吉自小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文弱之人而具铮铮铁骨。 思其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只身赴国难之时, 其慷慨苍凉,大有当年燕国荆卿屠秦之悲壮豪勇。 虽享寿仅 36 载,胜活百年多矣。 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 (选自《重庆日报》) 相关链接 ①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就自取名“白屋吴生”。 ②吴芳吉跨入诗界之时,正值“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论战“新旧文学观”。 对诗界全部否定传统诗格的“突变论”、全盘欧化的“另植论”、死守陈规的“保守论”都进行厂批判,倡导诗歌要有时代感和现实感,要有鲜明的现 实主义 ...... (庞国翔《用诗歌抵制日货的诗坛奇人吴芳吉》) (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吴芳吉虽被誉为“神童”,但他的《婉容词》与《孔雀东南飞》相比,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相去甚远,无法比拟。 B.年少轻狂的吴芳吉因抗议美籍教师辱责中国同学,便仿唐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书于横幅长条并署名张贴.最终被学校开除。 C.求学的坎坷,生活的艰辛.一方面使得吴芳吉四处飘零,深陷社会底层;另一方面,也使吴芳吉的诗歌更加接近民众.更具鲜明的现实主义特 色。 D.颂扬 19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倾注了吴芳吉的满腔热情,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抗 日斗志,也成为了吴芳吉的生命绝唱。 E.吴芳吉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教育家:他在担任江津中学校长期间,大刀阔斧推进教育改革,彻底摒弃旧的观念,提出了“学、海、津、梁”的四字校训。 ( 2)“文章合为时而著”,吴芳吉的诗歌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 6分) ( 3)传记在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时,多次引用诗句.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 6分) ( 4) 文中说,“方吉其为川人 之范,国人之范”。 吴芳吉身上有哪些 方面可为人之楷模。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并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 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俄罗斯继续释放愿与 OPEC合作恢复油价的意愿,但双方态度暧昧,面对实质问题,大都闪烁其词,没有明确的表示。 B.伴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明确表示,人社部将进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子女带薪护理”方案呼之欲出。 C.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