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xx-20x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调研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的质量比为 12:( 12 ):( 162 ) =6: 1: 16,因此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C.电解水实验:两个电极附近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2:1 D.铜片放人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考点】 碳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 1: 2,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片放人硝酸银溶液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 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1.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前、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为化合物 B.质量减少 C.原子总数减少 D.分子总数不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微观模拟图,反应前的物质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反应后的物质也是由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分子的质量、分子的个数及物质质量的变化,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 解:原图可变为: ,则: 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物为同种分子,每个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故为化合物,故正确; B、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故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不正确; C、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没有发生变化,故错误; D、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分子总数发生了改变,故错误. 故选: A. 【点评】 此题是微观模型考查题,认真阅读分析图示,看懂每个图形表示的含义,正确判断物质的结构、组成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a+, Ba2+, SO42﹣ B. H+, Cu2+, OH﹣ C. K+, NO3﹣ , Cl﹣ D. H+, CO32﹣ , Cl﹣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 Ba2+、 SO42﹣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 A错误; B、 H+、 OH﹣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 Cu2+、 OH﹣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 B错误; C、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 C正确; D、 H+、 CO32﹣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离 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B.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C.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产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D.碱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考点】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根据带电的微粒进行解答;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根据指示剂变色以及物质的 酸碱性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原子核也是带电的微粒,故 A错误; B、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例如水含有氢元素,属于氧化物,故 B错误;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生产二氧化碳和水,则生成物中含有氧元素、氢元素和碳元素,氧气能提供氧元素,故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由该物质提供,故 C正确; D、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但是碳酸钠属于盐,故 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对常见概念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 行. 14.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 B. 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C.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 Ba( OH) 2溶液 D. 加热 一 定质 量的 碳 和 氧 化铜 的混 和 物 【考点】 酸碱溶液的稀释;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根据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水稀释时溶液不可能显中性或碱性进行解答; B、根据高温煅烧的石灰石后生成氧化钙质量变化进行解答; C、根据稀硫酸中加入 Ba( OH) 2溶液,稀硫酸和 Ba( OH) 2溶液生成沉淀,直到反应停止,质量不变解答; D、根据加热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的混和物固体质量减小解答. 【解答】 解: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水稀释时溶液不可能显中性或碱性,溶液的 pH值不可能等于或大于 7,故错; B、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质量减小,直到反应停止,质量不变,故错; C、稀硫酸中加入 Ba( OH) 2溶液,稀硫酸和 Ba( OH) 2溶液生成沉淀,直到反应停止,质量不变,故对; D、加热一定质量的碳和氧化铜的混和物,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小,开始有一定的质量,而 不是从零开始,故错. 答案: C. 【点评】 此题是化学反应与图象知识的考查题,结合反应的过程与图象情况的走势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5.将一些锌粉加入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过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银,滤纸上一定不含锌,一定不含铜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滤纸上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 C.滤液中可能含硝酸锌,滤纸上可能含有铜,也可能含有锌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银,滤纸上一定含有铜,一定含有锌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锌铜银,当把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完全置换后,铜才能被置换出来;一定量的锌粉,可能全部置换出铜和银,也可能只置换出全部的银或是置换出部分的银. 【解答】 解:如果加入少量锌粉,锌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部分银,则滤渣中只含有银;如果一定量的锌粉全部置换出银之后、还有剩余的锌粉就会置换出铜,则滤渣中就含铜和银;如果是过量的锌粉置换出全部的银、铜之后还有剩余,则滤渣中就含铜、银和锌;综上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铜;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 锌 故选: B. 【点评】 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中,总是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最先置换完,再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一一进行置换. 16.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 质 杂质 试 剂 操作方法 A CuO C 足量稀硫酸 过滤、洗涤、干燥 B CO2 HCl 足量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 依次通过两种试剂洗气 C 稀硝酸 Ba( NO3) 2 适量的硫酸钠溶液 过滤 D CaCl2溶液 Ca( OH) 2 过量的氯化镁溶液 过滤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 A、 Cu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C不与稀硫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 HCl能与足 量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硝酸钡能与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 Ca( OH) 2能与过量的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镁(过量的), 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 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 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7.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如下反应,反应前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 /g 40 4 反应后的质量 /g 待测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反应生成的 P和 Q的质量比为 2: 3 C.待测值为 16 D. N和 P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1: 1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题给的物质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待测的值,然后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进。湖北省宜昌市20xx-20x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调研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
E/ 不相等 D. 极板上电荷密度处处相等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两小题。 每空 2分,共 20分) 13.某同学用图示电路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 S为单刀双掷开关, RX为未知电阻。 ① 当开关 S 与 1 相连时,伏特表、安培表示数如下图中甲所示,则伏特表示数为 ,安培表示数为。 ② 当开关 S 与 2 相连时,伏特表、安培表示数如下图中乙所示,则伏特表示数为 ,安培表示数为。 ③
夹角为 30 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 m=。 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 摩擦不计的定滑动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 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 (取 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B.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 ,方向沿斜面向上 C.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 3 N,方向竖直向上 D.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 3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19. 2020 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实施“机器换人”计划。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②价格变动会导致企业生产要素调整 ③劳动者职业技能亟待提升 ④企业“机器换人”旨在提高产品附加值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0.某国 2020年生产 M商品 10亿件,价值总额 100亿元。 如果 2020年从事
Asperger’s parents seem to be developing serious autism. There is little anyone can do. It takes hours of work just to make autistic child realize that anyone else exists. And there is no cur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