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九下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测试内容摘要:
宁静的 旷达 情怀 (五) 无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 无与为乐者, 遂 . 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 .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念: 遂: 盖: 2 此文共分三层: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 ; ②第二层,写景,写 ;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答:。 答案 1.考虑,想到 于是,就 原来是 2.①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②月下庭中 景物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3.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 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六)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 ,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 之一。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 1)相与步于 中庭 ( 2)庭下如积水 空明 ( 3)但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耳 ( 4) 念 无与为乐者 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沪教版语文九下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测试
相关推荐
请选择正确答案。 ( ) A.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带来的灾难 B.旧中国穷人面临的贫困和饥饿的威胁 C.旧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D.旧中国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练习测试之 一 基础知识 一、找出各项中加黑字错误的注音,在它的下边画横线,并将正确的写在括号内。 盹 (d ǔn) 胆 怯 (qu 232。 )( ) 水(j 237。 ) 瀑 布(p ǔ)( ) 喝(y āo) 发 痧 (s
2、一生可多次交配,世代重叠严重。 交配 12 天后即可产卵,卵期 311 天。 初孵幼虫常咬破叶片表皮,将身体前半部钻入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初龄幼虫为害叶片,形成 1 个个透明的斑,称之为“开天窗”;34 龄幼虫食叶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菜叶被吃成网状。 在苗期则集中为害心叶。 幼虫一遇惊动就扭动身体,倒退,吐丝下垂。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合理布局,尽量避免小范围内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
3x+ y C、 3( x+ y) D、 x+ 4y 一个长方形的长为 a 米,如 果这个长方形的宽增加 3 米,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米。 A、 4( a+ 3) B、 3a+ 4 C、 4a D、 a+ a+ 3 三、判断题: 6% 1 、化简: 15a- 9a+ 6= 6( a+ 1)。 ………………………………………… ( )。 9x+ 6> 5 是方程。 ……………
信 任 冰子 ⑴在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我最敬重的人。 ⑵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个谁都不喜欢的“刺头”。 那时的我没有什么理想,没想过要做个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惯于______,喜欢交______的朋友,也常常惹点事,只是靠着自己多少还有点儿的______维持着学业。 ⑶对于我的______,父亲曾无数次地教训过我,有时甚至是拳头加棍棒。 可是,说实在的,我那时真的看不起他 ——
2、加有机肥的投入,平均亩施复合肥 3 代,即增强了树势,又提高了叶质。 坚持科学治虫,严把虫害关,在白条、白拳治虫和秋季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能严格按照指导的要求,合理用药时间、用药品种、用药浓度和用药方法,秋叶产、质量很高。 科学养蚕,提高蚕茧产质量 1、科学供育小蚕:该户使用环境控制器供育小蚕,合理调控温湿度,合理采桑、贮桑、给桑,严把蚕病防治关。 2、坚持省力化技术:春蚕
; ( 2)广泛地应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的是 ; ( 3)广泛用于航空工业、造船工业和化学工业、医学材料的是 ; ( 4)铁栏杆外层涂料的“银粉”大多是 ; ( 5)温度计中 银白色的液体是 ; ( 6)热水瓶内胆壁常镀一层银白色物质中有。 13.铝的物理性质有①硬度 ;②密度 ;③颜色 ;④导热性 ⑤导电性。 14.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能与水剧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