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中南五校20xx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试题内容摘要:

元给《新潮》,《新潮》的编辑部,就是李大钊北大图书馆的办公室。 1919 年 4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失利的消息传到北大,父亲和一些同学商定 5 月 7日联合市民游行抗议。 5月 3日,蔡元培校长得知北洋政府同意对山东问题做出退让,立即通知了父亲、段锡朋、傅斯年等人。 当天深夜,大家决议改在 5月 4日去天安门集合游行。 父亲与江绍原、张廷济一道,被各校代表推举为总代表。 5月 4日那天上午,父亲站在一个长桌旁边,写好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宣言只有 180 字,却写得大气磅礴,极富号召力。 5月 26日,父亲在《每周评论》第 23期发表了题为《五四运动的精神》的短文,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概念。 从此,“五四事件”被定格为“五四运动”。 1920年秋,父亲和四个北大应届毕业生得到蔡校长的推荐和企业家穆藕初基金的资助,出国留学。 在美、英、德、法等国深造了六年,父亲回国。 1928 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让父亲任清华大学校长,那一 年父亲只有 31 岁。 10月 12日新学年开学时,校园中除了新校长外,新生中首次出现了十五名女生;原有的五十五名教授中,三十七位(包括外籍人士在内)遭到解聘,却进来了二十多位新的教授; 有些系和课程被取消,中国课门数增多;本国和外籍教职员之间待遇及居住条件的差别得到改正;权力大过于教授的职员地位和人数也重新调整。 父亲说:“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 ”父亲为清华求才的苦心,从毛子水根据何基鸿(清华法学教授)转述的一个小故事中可见一斑:“志希从北平到南开去请蒋廷黻先生。 蒋先生本不愿离开南开 的。 蒋先生不答应,志希便坐着不走。 熬了一夜,蒋先生终于答应了。 ” 父亲选拔人才,也不拘泥于分数。 除了对钱钟书的破格录取外,还有报考清华历史系的吴晗,他的数学考了 0分,但中文和英文竟是两个满分。 父亲大笔一挥,将吴晗也破格录取。 1929 年 4 月,父亲和教授会代表冯友兰联袂出席清华大学董事会议,坚持立场,对抗由外交部高级官员把持的董事会,在校中发动废除董事会的舆论。 父亲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三次向教育部提出辞呈,表示不挠的决心。 当局终于在 6月下令取消基金会,改由教育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辖。 父亲 在清华时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使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0年,处于复杂政治形势下的父亲被迫辞职。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父亲对清华所做的成绩 ,依旧被肯定。 当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陈寅恪先生说:“志希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 ” 1932年 8月,父亲就任中央大学校长。 他到任之初,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 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中央大学在当时是全国高校中院 系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 1941年夏,筋疲力尽的父亲辞去中央大学校长的职务。 1969 年 12 月 25 日,父亲离开了他热爱的这个世界。 我抚着他柔软尚温的手,生离死别,像是梦幻,却又无情地逼真。 父亲安葬在台北近郊山旁的阳明山第一公墓,四周丛林环绕,放眼远望观音山和淡水河,云边深处,便是隔海的大陆故乡。 (摘编自罗久芳《我的父亲罗家伦》,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罗家伦( 1897~ 1969),字志希,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1950年赴中国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 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 (百度百科) 2.罗家伦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朱自清、张子高、翁文灏、华罗庚等等,多达数十人。 这些人的到校,大大强化了教授阵容。 (摘自赵映林《罗家伦于清华大学的开拓之功》) 1.( 5分)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A.在这部亲情回忆录里,作者全面地展现了罗家伦不平凡的北大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运动、留学欧美、实践教育经历等,表现了他的教育理想之梦。 B.北大讲究学术自由精神的熏陶和蔡元培校长的感召长远 地影响了罗家伦的信念和事业,这从他在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民主方面的表现能够看得出。 C.罗家伦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学者,无论是任清华校长还是中央大学校长,他都革故鼎新,创造了当时的辉煌鼎盛,但是最后他都被迫辞去了校长职务。 D.罗家伦破格录取了中文和英文满分、数学零分的钱钟书和吴晗,体现了他对人才的爱惜,让他们能在清华深造,为他们以后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E.作者以丰富的积累和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关于父亲的回忆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 6分)罗家伦在清华大学任职只有两年,却被称为有开拓之功,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为清华做出了哪些成就。 3.( 6分)罗家伦除在清华做出了巨大成就外,在其他方面,他还有哪些突出贡献。 请结合材料概述分析。 4.( 8 分)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并做到言行一致。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 A E, A项 3分, E项 2分, B项 1分;选 C. D不得分。 2.①革故鼎新,勇于改革。 他苦心求才,裁汰冗员,提高待遇;②裁并学系,增加中国课程;③招收女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4 废除外交部高级官员把持 的董事 会,使清华改归教育部; 5整顿基金,解决了清华教育经费由不懂教育的外交部官僚控制的问题。 6 促成了国立清华大学的体制转变,原隶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 3.①倡导新文化运动方面:他与傅斯年创办的《新潮》杂志,使之成为当时继《新青年》后倡导新文化 运动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②政治民主方面:他起草了“五四宣言”,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五四运动”的命名人。 ③ 教育改革方面: 他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十年重建 ,创造了中央大学的黄金时代。 4.观点: 罗家伦认为,教师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大学办得好坏,要看教师的水平,选拔好的教授是校长的首要任务。 具体表现在:①吐故纳新,重聘教授。 为了提高清华的教授水准,重新选聘教授,充实新鲜血液。 ②公平待人,提高教授待遇。 本国和外籍教职员之间待遇及居住条件的差别得到改正,权力大过于教授的职员地位和人数也重新调整。 ③唯才是举,苦心求才。 坚持学术和人格上的高标准,他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 ,冯友兰,张子高等,增强了清华大学教授阵容;一些名教授如蒋廷黻,是罗家伦亲自请来的。 【解析】 1. B项, “在新文化运动和政治民主方面”不够全面,还包括当校长的教育经历。 C 项,原文只是说“中央大学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而清华“辉煌鼎盛”依据不足。 D项,原文只说了吴晗的数学 0分而中文和英文满分,至于钱钟书的成绩,文中未具体说。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 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 关系等等。 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3.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 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 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 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答题时对每个段落进行归类,得出关键词语,一定要结合原文事例。 四、小说文本阅读( 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卖菜的汉子 陈圣芳 三里巷是条曲曲弯弯的老街,商铺一家连着一家。 王果的杂货店立在巷口拐角,生意不是很好,但能维持他和母亲的生活。 母亲一般是在吃饭的时候来换王果,七十多岁的人了,头发花白,腰已佝偻,因为热心快肠,深受街坊邻里称道。 那天王果吃完饭回来看见钱匣里多了一张百元大钞 ,问母亲:“做了一笔什么大生意呀。 ”母亲笑了笑说:“没卖啥,就帮对面一个卖菜的换了点零钱。 ” 王果一怔,拿起纸币望天照了照,用手抖了抖,失声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