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xx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Y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其性质稳定. 【解答】解: Y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 Y的活动性最弱; X放入 Z的酸盐溶液中, X表面有 Z析出,说明 X> Z,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X、 Z、 Y;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解答时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进行分析. 9.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 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 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 A点时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D. 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专题】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 pH大于 7,盐酸呈酸性,其 pH小于 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 pH 等于 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 【解答】解: 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 pH大于 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 A错误; B、 B点对应的 pH等于 7,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 B正确; C、从图象可以看出, A点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 C错误; D、 C点的 pH继续减小, 说明酸还没有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含有氯化氢溶质,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 pH的变化,完成此题,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趋势和关键点的意义. 10.在水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H+、 K+、 OH﹣ B. Na+、 H+、 HCO3﹣ C. Fe3+、 NO3﹣ 、 OH﹣ D. H+、 NH4+、 Cl﹣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 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 H+、 OH﹣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 H+、 HCO3﹣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 Fe3+、 OH﹣ 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11.下列有关茶氨酸(化学式为 C7H14O3N2)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茶氨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一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氮分子 C.茶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茶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6: 1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通常称这些有机物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 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茶氨酸属于有机物,但其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属有机小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 2个氮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茶氨酸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7):( 1 14):( 16 3):( 14 2)=42: 7: 24: 14,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茶氨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7):( 1 14) =6: 1,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征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1℃ 时,甲和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 t2℃ 时,分别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完全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 C.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1℃ 升温至 t2℃ ,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 D.使甲的不饱 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只能用降温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 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 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A、不知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多少,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 B、据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大小及溶解度概念分析解答; C、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解答; D、根据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解答. 【解答】解: A、不知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多少,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100%可知:若两溶液是饱和溶液,该温度下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则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错误; B、 t2℃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即等质量的水中溶解的甲大于乙,所以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配制饱 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甲小于乙,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故正确; C、 t1℃ 时的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分别将 t1℃ 时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2℃ ,甲和乙的溶解度均增大,但是溶液组成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不变,故错误; D、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加溶质、蒸发溶剂,还可以用降温的方法,故错误. 答案: 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括 号内为杂质),采用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操作方法 A. NaCl( Na2CO3) 加入足量盐酸、蒸发、结晶 B. KNO3溶液( CaCl2) 滴加 K2C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C. CO2( HCl) 通过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D. Cu( CuO)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A. A B. B C. C D. 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 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 A、 Na2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 CaCl2能与 K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且但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 CO2和 HCl气体均能与 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 法错误. D、 Cu能与足量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 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下表物质符合图中转化关系的是( ) 选 项 甲 乙 丙 转化关系图 A O2 CO2 CO B H2O2 H2O O2 C CuO CuCl2 Cu D NaCl NaNO3 NaOH A. A B. B C. C D. D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为甲能生成乙,丙能生成甲,乙能生成丙;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 【解答】解: A、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氧气,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 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氧气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过氧化氢,故选项错误. C、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