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藕莲 “武植二号”内容摘要:
2、与水稻田相似,深耕 20分,整地耙平,放入5分浅水。 一般在日平均气温 15以上,藕田土温达 12以上时栽种。 每亩用种量一般为 200斤。 行距 2 米,穴距 15 米,栽种藕时采用斜插法,将藕头埋入泥中 8分,尾段略向上翘,前后倾斜 20。 种藕的藕头左右相对,四周栽植点的藕头一律朝向田中心。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施肥三次。 第一次在栽藕后 30,刚长出立叶时,经除草追施立叶肥,每亩施尿素 10 公斤;第二次到藕田己长满立叶,需追施封行肥,每亩再施尿素 10公斤;第三次在地下茎开始结藕时,再追施壮藕肥,每亩用尿素 10斤。 在藕莲生长前期,保持 5分浅水位,以利提高水温、土温增高,促进生长。 进入生长中期,出现立叶后,应逐渐加深水位,一般保持水深 20 公分左右,最深不宜超过 50 公分,以促进立叶的逐渐高大。 在生长后期,立叶满田封行时,应将水位降到 10分,以促进结藕。 总之,水位调节的规律为浅深浅。 在雨季,大雨过后应及进排水。 专利查询。优质藕莲 “武植二号”
相关推荐
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C.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 D.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7.阅读下列材料: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农具名),教民农作。 请回答: (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 (可直接摘抄原文。 ) (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注:战国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五 、中华文化的勃兴 : (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 ( 2)商周:甲骨文 → 金文(铭文) 西周晚期:大篆 、大教育家孔子:春秋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著有《论语》): ( 1)思想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
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16.下列关于顾恺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以人物画最为突出 “以形传神” 《女史箴图》和《兰亭序》 ( ) ①涿鹿之战 ②城濮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年 5 月 12 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 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那一政权管辖( ) 19.
替了禅让制 D.治理黄河有功 6.《礼记》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段文字反映出( ) A.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情况 B.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情况 C.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状况 D.阶级社会中的状况 二、材料分析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请回答: ⑴轩辕指的是谁。
解答: 答:因为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A:如果玻片往左上方移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就往右 下方移动,原来在右上方的物像仍然偏离视野中央,故不符合题意; B:如果玻片往左下方移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就往右上方移动,原来在右上方的物像越偏离视野中央,故不符合题意; C:如果玻片往右上方移动
C:北京人大约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八千年以前。 D:我国最早的人类只会制造工具而不知道用火。 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 )。 A:懂得爱美 B:知道定居生活 C:注意防寒 D:开始种植 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采用天然火 ③制作黑、白陶 ④用麻纺成织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 )。 A:使用打制石器 B:过着群居生活 C:人工取火 D:保留了猿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