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xx-20x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B. C. D.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 解: A、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一会儿后与氧气隔绝,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故正确; B、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C、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故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 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 A选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故选: A.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11. “ 归纳与比较 ” 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 CO2与 CO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组成: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但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元素 B.性质:都能溶于水,但是 CO能燃烧而 CO2不能 C.用途: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 CO可作 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等 D.危害:都有毒性, CO2 还会造成温室效应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A、根据 CO2与 CO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 CO2与 CO的溶解性、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没有毒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 CO2与 CO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但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 CO2能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CO 能燃烧而 CO2不能,故选项说法错误. C、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 CO 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可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没有毒性,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用途、毒性、对环境的影响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如图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高锰酸钾 制氧气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电解水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电解水实验.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根据空气成分分析.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B、根据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氧气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氧气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进行解答;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没有影响; D、根据电解水得到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考虑. 【解答】 解: A、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 量的实验中,装置内减少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剩余的气体越占 ,故 A错误;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开始不产生氧气,一段时间后,开始产生氧气,氧气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氧气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 B正确;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没有影响,所以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故 C错; D、电解水得到的氧气和氢 气的质量比是 8: 1,图示中是 2g: =8: 1,故 D正确. 故选 C.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知道酸碱加水稀释后 pH 值的变化情况,一定要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催化作 用,知道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的判断方法,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及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13.某同学用塑料瓶设计了制取并检验 CO2性质的简易装置(如图),拉动铜丝,把布袋浸入醋酸后有气泡产生.则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色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可以用铁丝代替铜丝 D.所用材料体现了资源利用意识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检验、干燥与净化;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实验室是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在本题中对二氧化碳的制法进行了改进,铜丝上下移动,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考虑醋酸与铁反应,用塑料瓶和眼药水瓶代替了实验仪器,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还比较环保. 【解答】 解: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蓝色石蕊变红色.故选项正确; B、铜丝可以上下移动,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选项正确; C、因为铁和醋酸反应生成氢气,使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不纯,故选项错误; D、所用材料体现 了资源再利用,还比较环保.故选项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制法,还考查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湿润的篮石蕊试纸变红色.本题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还比较环保,这也是近几年的中考热点之一,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4.有元素化合价为 +2价的 A、 B两种金属.取等质量的 A、 B与足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 B> A B.相对原子质量: A> B C.反应完成后,产生氢气的 质量: A> B D.要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需要的金属质量: B> A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金属活动性; 根据 A、 B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 +2价,可知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分析. 【解答】 解: A、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等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时 B用的时间较少,则反应速度较快,其活动性较强,故金属活动性: B> A; B、根据 A、 B金属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都为 +2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 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 H2的质量是 B> A, B生成的氢气较多,相对原子质量则较小,相对原子质量是 A> B; C、根据图可知:反应完成后,产生氢气的质量: A> B; D、要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需要的金属质量: A> B,故错误. 故选: D. 【点评】 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即反应放出氢气的速度越快;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金属完全 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据此结合图象细心分析解答. 15. ClO2是一种安全、高效的饮用水杀菌消毒剂.制取 ClO2的方法有多种,一些国家用氯酸钠( NaClO3)与浓盐酸反应来制取,而我国最近研究出用 Cl2与物质 X反应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X+Cl2═2NaCl+2ClO 2.请据此回答:以上化学方程式中, X的化学式为( ) A. NaClO B. NaClO2 C. NaClO3 D. NaClO4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式推断十字法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X+Cl2═2NaCl+2ClO 2,推断反应中反应物 X的分子构成,根据分子的构成确定 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X+Cl2═2NaCl+2ClO 2,可知反应前后各原子个数为 反应前 反应后 Na原子 0 2 Cl原子 2 4 O原子 0 4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反应物 X的 2个分子中含 2个 Na原子、 2个 Cl原子和 4个 O原子, 则每个 X分子由 1个 Na原子、 1个 Cl原子和 2个 O原子构成,物质 X的化学式为 NaClO2; 故选 B. 【点评】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1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试验后发现所测定氧气的体积低于 .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正确的是( )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将红磷改为蜡烛再重做实验 C.实验中红磷的量可能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全 D.反应后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 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实验装置漏气,红磷燃烧即使能耗尽装置内的氧气,外部空气也会进入装置测不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红磷改为蜡烛做此试验时,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燃烧即使能消耗装置内氧气,但又增加另一气体二氧化碳,导致装置内气压变化不大,水倒吸入装置内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积的.当红磷的量不足,燃烧时就无法将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水倒吸入装置内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积的 ;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这样瓶内温度较高,气压还没降低到室温标准,这样水倒吸入 装置内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积的 . 【解答】 解: A、如实验装置漏气,红磷燃烧即使能耗尽装置内的氧气,由于装置漏气,外部空气也会 进入装置内也测不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实验装置漏气,实验过程中就会测定的氧气含量低于 .故 A 正确. B、将红磷改为蜡烛做此试验时,由于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蜡烛燃烧即使能消耗装置内氧气,但又增加另一气体二氧化碳,导致装置内气压变化不大,水倒吸入装置内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积的 ,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 B不正确. C、由于红磷的量不足,燃烧时就无法将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水倒吸入装置内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积的 1/5,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 C正确. D、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这样瓶内温度较高,气压还没降低到室温标准,这样水倒吸入装置内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积的 ,也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 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此题主要对空气里氧气含量测定的准确性进行探究,能培养学生慎密的实验能力. 17.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食盐是咸的,白糖是甜的 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 B CO2和 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一般都不支 持燃烧 C 开坛十里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 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 ,结合二氧化碳与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 解: A、食盐是咸的,白糖是甜的,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 CO2和 N2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因为它们均一般都不支持燃烧,故选项解释正确. C、开坛十里香,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气,故选项解释正确. D、 25m3的氧气可以装入 ,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 D. 【点评】 本题。广东省深圳市20xx-20xx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联考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
键后,滑片 P移到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示数为 1安.求: ( 1)通过电阻 R1的电流 I1. ( 2)滑动变阻器 R2连入电路的阻值. ( 3) 当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到最右端时,电流表示数是多少。 33. ( 9 分) 图甲是一种新型家用电器﹣电压力锅,图乙是某型号电压力锅工作电路简图,表中数据是其部分参数.其中 R是主加热器, R0是保压加热器.接通电路后,开关 S自动与U/V I/A 触点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 60 分) 二 、填空题:(本题包括 2小题 ,共 19 分) 21.( 12 分) ( 1)微粒 2311Na+ 中的质子数是 _______,中子数是 _______,核外电子数是 _______。 ( 2)用电子式 表示 形成过程: H2S ; MgF2。 ( 3)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用四氧化三铁铝热法炼铁 ; 电解法冶炼铝。 W X Y Z — CH2
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 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 „„ 这些活跃的 “地缘战略棋手 ”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 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这一现象是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欧共体的成立 第 Ⅱ 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 36 题~第 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42
) 三、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 22 分) ( 一 )文学作品阅读( 15 分) 最后的母爱 ( 1)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无法忘记她。 ( 2)她曾经是 我的病人,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 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虽然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 —— 头发没有白,梳理的非常整齐;黑色开衫毛衣套在一件墨绿色的衬衣上,黑色短裙,方口皮鞋;她人略 痩。 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
碳、氮、硫及其化 合物的转化对于环境的改善有重大意义。 ( 1)在一定条件下, CH4可与 NOx反应除去 NOx,已知有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CH 4(g)+ 2O2(g)= CO2(g)+ 2H2O(l) △H = kJmol 1 ②N 2(g)+ 2O2(g) 2NO2(g) △H = + kJmol 1 ③H 2O(g)= H2O(l) △H = kJmol 1 则 CH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