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粮间作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2、直射光量多少有一定关系。 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树体高度应控制在 6 米以下,所以定干高度应在 1米15 米为宜。 4合理修剪,控制树形。 据考察,树冠形状对枣树和间作物的生长及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树冠郁闭,枝条拥挤通风透光不良,结果部位外移,座果率下降,并且加重了对间作物的影响。 因此,树冠形状以疏散开心形为宜。 5间作物的选择配植。 选择适宜间作物进行合理的配植,是调节枣树与间作物“三争”矛盾的重点技术之一。 选择的间作物应具备物候期与枣树物候期相互错开、植株矮小、耐阴性强、生长期短、成熟期早的特点。 根据实践经验,以下几种作物比较适合间作(1)麦类。 包括冬小麦、春小麦、大麦等,这类粮食作物植株 3、小,根系分布浅,且物候期与枣树物候期相互交错,是枣粮间作理想的作物。 (2)豆类。 包括大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这类作物植株矮小,耐阴性强,生长期短,成熟又早。 而且有自行固氮作用,是与枣树实行间作较好的作物。 (3)杂粮类。 包括玉米、谷子、芝麻、花生和棉花等,都可和枣树间作。 但必须搞好合理布局和配植,因为这些作物都是喜光作物,但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存有较大差异。 与枣树间作时,在靠近枣树的一侧,先播种几行豆类作物,然后再播种谷子、玉米、芝麻、棉花等。 采取“矮高矮或矮中高中矮”型的配植组合,既有利于通风透光,满足间作物对光照强度、采光量的要求,又有利于缓解枣树与间作物争肥、争水的矛盾,还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及便于树下管理。 专利查询。枣粮间作技术要点
相关推荐
A、新中国成立时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C、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的召开 ( ) : A、 1971年第 25届联合国大会 B、 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 C、 1972年第 25届联合国大会 D、 1972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 ( ) ,正确的是 ①他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平 ②他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C.三大改造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综合点三 大改造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农民代表向党 图二工商界代表向党 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材料二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 刘少奇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
概念入手,然后分析其内涵和外延。 题干中的“现代化”应该包括科学化,“面向世界”应该具有开放性,“面向未来”应该是走向民主化、法 制化,而不是走向专制。 答案: C ,文学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有( ) ①新中国的诞生,使 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②中华民族的独立,使作家焕发出创作的激情 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我国的民主、 法制建设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A.①②③ B
时期 9. “神农耕而作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大汶 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 ,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时代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 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 11. 处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