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护理内容摘要:

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护理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理解: 1、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分类。 2、躁狂相和抑郁相及双相型的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 应用: 1、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各类情感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 2、运用护理程序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 情感性精神障碍定义又称心境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 心境或情感改变 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如 :妄想、幻觉等,但属继发和从属的。 情感性精神障碍分为两大类 既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 双相 情感障碍(曾称躁郁症)。 仅有躁狂或仅有抑郁发作者称为 单相 情感障碍(躁狂症或抑郁症)。 流行病学调查 大多有周期发作特点,躁狂症以春末夏初发病,抑郁多见秋冬季。 中国 1992年在 7个地区抽样调查:总患病率 于城市 西方患病率 1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在我省实施流调表明 2001总时点患病率 病因 情感障碍病因尚不清楚,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大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或性格特征起 主导作用 ,心理社会因素起触发作用 ,负性生活事件起着“ 扳机”作用。 临床类型 抑郁发作 最常见 双相障碍 躁狂发作临床特征(一)躁狂发作基本临床表现是“三高”症状:情绪高涨 、 思维奔逸 、 活动增多。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 (二)抑郁发作基本临床表现是“三低”症状:情绪低落 、 思维迟缓 、 意志活动减退。 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1、心境高涨或易激惹为必备症状( 1)患者主观体验愉快,自我感觉良好( 2)患者的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极富感染力,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 3)部分患者以易激惹的心境为主。 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2、思维奔逸:( 1)思维联想过程丰富而迅速,新的概念接踵而至 (可出现音联或意联),涉及的内容多而广;( 2)话题 “ 随境转移 ”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3、活动增多:( 1)精力旺盛,不知疲倦。 ( 2)被动注意增强:做事虎头蛇尾,爱管闲事,挑剔他人,好打抱不平。 ( 3)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 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4、精神病性症状:幻觉与妄想,妄想的内容常常与自我评价过高密切相关。 夸大妄想,也可被害妄想。 5、躯体症状:患者因自我感觉良好,很少躯体症状和主诉。 但因活动过多,可消瘦、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是抑郁 发作 的 必备 症状。 ( 1)对过去感到自责自罪( 2)对现在感到无用和无助( 3)对将来感到无望核心表现是 “ 丧失感 ” ,即表现为快乐、希望、自尊、兴趣、生活的价值与动力、欲望(包括本能的食欲、性欲与心理社会性的欲望)等的下降或丧失。 抑郁症自杀率高,是正常 20倍,约 67%的患者有自杀观念, 10%患者有自杀行为,重度抑郁约 1/6死于自杀。 特殊的自杀: 1、扩大性 自杀 2、思维联想缓慢,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自觉 “ 脑子不转了 ” ,“ 像生了锈的机器 ”。 临床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减慢,回答问题拖延很久,难以出口,思考问题吃力,不能胜任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3、意志活动减退( 1)兴趣减少或缺失( 2)精力缺乏( 3)抑郁性木僵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4、精神病性症状: 患者在悲观失望、罪过感、无价值感的基础上形成妄想,如罪恶妄想、疾病妄想、被害妄想等;可有感知觉障碍。 对疾病缺乏自知力。 5、睡眠障碍:( 1)入睡困难、睡眠浅和早醒( 2)昼重夕轻:早晨 7表及躯体症状:特殊的面部表情:嘴角下挂、两眉紧皱、弯腰垂首、动作少,甚至端坐半晌而姿势不变。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性欲减退、阳痿或闭经。 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指反复(至少 2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情感高涨、活动增多等躁狂症状,有时表现为情感低落、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发作间期基本缓解。 双相障碍混合发作:指躁狂和抑郁症状同时存在,临床表现都很突出,如情感高涨而运动减少,情感低落而思维奔逸,持续病期不短于 2周。 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 (一) 药物治疗: 抗抑郁剂、抗躁狂药 (二) 电抽搐治疗( (三)心理治疗 (四)预防复发 ( 五 ) 预后: 较好,一般 不导致明显的精神 衰退。 情感障碍护理重点 1、确保患者安全 2、保证充足睡眠 3、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4、心理护理 5、健康教育护理评估 ( 1)生理评估: 营养状况、有无食欲旺盛、性欲亢进;睡眠情况、有无入睡困难、早醒。 ( 2)心理评估 : 包括病前个性特征、病前生活事件、患者应付挫折与压力的心理行为方式及效果、对住院治疗的态度等。 ( 3)精神状况: 可借助于心理评定量表作为辅助检查工具。 如 ( 4)社会功能评估: 患者的社会功能、社会支持系统。 躁狂状态的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2)睡眠类型紊乱( 3)便秘( 4)感知改变( 5)思维过程障碍( 6)有外伤的危险( 7)对他人有暴力行为的危险( 8)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抑郁状态的护理诊断( 1)睡眠类型紊乱(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便秘( 4)自我形象紊乱,低自尊。 ( 5)焦虑( 6)思维过程改变( 7)个人应对无效( 8)有外伤(自杀)的危险( 9)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10)自我防护能力改变情感障碍的护理目标 躁狂状态: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接受治疗和护理。 2 患者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伤害他人3 症状得到基本控制4 生活起居 规律,饮水充足,睡眠正常5 患者过多的活动量减少,机体 消耗与营养 供给达到基本平衡。 6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改善。 抑郁状态:1 患者住院期间 不伤害 自己,恢复生活自理。 2 患者能用 言语表达 对于自我、过去和未来的正向观点。 3 患者能表达自我满足和寻求精神支持。 4 患者能愿意并适当的与人 交往。 5 患者摄入 营养均衡 的食物,体重未下降。 6 患者生活自理。 7 每晚 睡眠 时间满足需要。 躁狂状态的护理( 1)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提供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及充足的饮水,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 ( 4)引导患者朝建设性方向消耗过剩的精力。 安排既要体能又不需竞争的活动。 ( 5)预防患者的暴力行为。 及时发现先兆。 ( 6)保证药物治疗的顺利实施。 观察用药依从性、药物耐受性、不良反应。 恢复期病人用药宣教。 抑郁状态的护理1. 加强饮食调理,保证营养供给2. 改善睡眠3. 改善抑郁情绪。 ) 护理抑郁患者,护理人员首先要有稳定、温和、接受的态度。 要有耐心和信心(2)要建立有效的护患沟通 ,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感受。 允许患者有足够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并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述说,交流中应努力选择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较为关心的话题,可通过眼神、手势、目光注视、静静地陪伴等非语言沟通使病人感到关心和支持。 (3). 要设法打断患者的一些负性思考,以使其从负性情感中摆脱出来。 协助回顾自身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强认识。 (4). 要训练患者学习新的心理应付方式和技巧。 (5).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卫生宜教工作。 护 理 评 分、排泄、休息和睡眠等方面的适当生理功能。 在 30分中内入睡,睡眠能满足需要。 5. 患者情感症状是否逐步得到控制。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者能否恰当地与人交往。 握一定的照顾患者的方法。 预防复发与健康宣教 ( 1) 教会患者和家属有关情感障碍的基本知识,使其认识到疾病复发的危害,认识到药物维持治疗、心理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性。 ( 2) 让患者和家属知道有关精神药物的知识,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有所了解。 教育患者 按时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加药、减药或停药。 ( 3)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能早期识别疾病复发的早期征兆及早得到医院就诊。 (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与亲朋好友的交往,扩大接触面,进一步锻炼生活和工作技能。 病例 1 女,衣着整洁,合作有礼,表情轻松愉快,不时高歌,众病友为之鼓掌喝彩,病人更加手舞足蹈,唱个不停。 主动向医生详细叙述病情,滔滔不绝,难以打断。 自述 “ 我以前不由自主的情绪低落,脑子慢,感到前途无望,不如一死了之。 现在完全变成另一个人,高兴极了,轻松极了,脑子变得特别好使,好象有三个脑子,手脚也特别灵活 ”。 看见护士在扶病人,马上去帮忙,刚走几步有跑回房间给病友讲故事。 因一病人不愿听,则大发脾气,这时一解放军进来,马上举手行礼,刚才不愉快的情绪烟消云散。 整日忙忙碌碌,无暇吃饭喝水,睡眠少,但面无倦容。 问题 患者有哪些精神症状。 可能的疾病诊断是什么。 常用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护理措施有 哪些。 精神科医生认为 : 完美人生应 象痴呆症一样没有烦恼 , 象分裂症一样敢想敢干 , 象躁狂症一样快快乐乐 , 象偏执症一样不畏艰辛 , 象 抑郁症 一样视死如归 自杀未遂史 家族精神病史或自杀史 严重精神症状(抑郁、幻听、妄想) 突然冲动,行为反常 将自己隔离 问一些可疑问题 安排后事 自杀准备 流露自杀意愿 突然“好转”或拒绝治疗短期目标:避免发生,及时倾诉。 长期目标:消除自杀意念,良好应对技巧。 自杀的预防 通知其他成员 保证环境安全 保持密切接触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使用安全契约 给患者提供希望、提高患者自尊·参加有益活动· 调动社会 支持 系统保护带的使用( 1)保护带的使用(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