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20xx_20xx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学识丰富,见闻广博,兼通晓佛、道两教学说的要义,别人都不可与他比拟。 赵孟頫的诗文风格清新,意蕴深远,表现出一种奇瑰飘逸的风致,读他的诗文,使人产生飘飘然如超脱世俗的感觉。 他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种不是 古今之冠的,因而凭着书法名闻天下。 天竺国有一个僧人,远涉数万里来求得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带回去以后,天竺国看成宝物。 以前曾任史官的杨载认为,赵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书画才能掩盖了,了解他的书画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了解他的文章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经世济民方面的学问。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小 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① 杜 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 , 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 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 楹:柱子。 ③赊:远。 8. 诗的 第二联 描写了 什么 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 5分) 9.这 首诗的 第三联 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 从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 谈谈这两句诗的“ 妙 ” 处。 ( 6分) 【答案】 8.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 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9.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 “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 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 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 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 试题分析: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 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 这二句 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分) ( 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 ,。 ( 2) 李白 《行 路 难》 中 体现 李白 积 极进 取精 神 ,抒 发远 大 志向 的诗 句是: ,。 ( 3) 《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答案】 (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2)李白《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 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此 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 “ 浅水滩 ”“ 翻船 ”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 “ 理解性默写 ”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 写 ”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 题。 ( 25分) 高亦吾:周恩来 总理 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 1881年生于章丘绣惠镇西关村, 15岁考取了济南省立高等学堂。 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投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 18 岁那年,高亦吾率先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 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 事者”。 闻讯后,高亦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 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监入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 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其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 高先生还将邹容 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 爱国信念。 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 星期天,还同他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这些外国列强协同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 ”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 ”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13 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 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 来命字“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 ”署名“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 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京到赵 伊公署任职。 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必当心。 ”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先生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 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 “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公职,返回章 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 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避难。 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 1941 年春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 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指引前程。 ” 2月 5日子夜时分,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 60岁。 1947 年 4 月的一天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 ,以“私通共匪”的罪名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 1949 年 7 月,高肇甫遵照父亲遗嘱给周总理写信,历数期间的境况和怀思之情。 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 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山东省临沂市20xx_20xx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相关推荐
1)分别求线段 BC、 DE 所在直线对应的 函数关系式. ( 2)当甲队清理完路面时,求乙队铺设完的路面长. 25.(本小题满分 11 分) 已知:正方形 ABCD. ( 1)如图 ① , E, F分别是边 CD, AD上的一点,且 AE⊥ BF,求证: AE=BF. ( 2) M, N, E, F分别在边 AB, CD, AD, BC上,且 MN=EF,那么 MN⊥ EF。 请画图表示
牧业上 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体型巨大、品质优良的动物 C.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培育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和具有抗逆性的农作物 D.目前,在发达国家,基因治疗已用于临床实践 23.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改造基因 B.蛋白质工程在设计蛋白质结构时的依据是现有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C.蛋白质工程的基础是基因工程 D.蛋白质工程遵循的原理包括中心法则
2、采集接穗。 从银杏良种母树或良种采穗圃树冠中上部向阳处,采集发育健壮芽体充实的壮枝作穗条,在阴凉处剪掉接穗上的叶片,保留叶柄,每 2芽剪一段,然后将接穗下端浸入水中或包裹于湿布中备用。 接穗力求随采随接,当天用不完的接穗应置于冰箱或冷凉通风处保湿贮藏待用。 三、砧木选择。 可从 2生的播种苗、扦插苗和根蘖苗中选择砧木,要求生长健壮、树干通直、抗性强的两年生以上苗木作砧木。
病基因, Ⅱ 7带致病基因,则 Ⅲ 9和 Ⅲ 10婚配时,后代男性患病的概率是 1/18 24.杂交育种中,杂交后代的性状一出现就能稳定遗传的是 ( ) A.优良性状 B.隐性性状 C.显性性状 D.相对性状 , A种的基因型为 aaBBDD, B 种的基因型为 AAbbDD, C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种等位基 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通过杂交育种要 获得 aabbdd植株
a dish es. B. We check our mobiles from time to time during the meal. C. Spending time taking photos of food makes the food less pleasant. D. Some people were asked to take photos before they cou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