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心境障碍内容摘要:

情感性心境障碍 第十章 心境障碍病人的护理一、心境障碍概述:心境 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好坏会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 每个人面临压力时出现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是暂时的,无社会功能损害。 一旦情感反应过于强烈或过于平淡,持续时间过久,刺激强度过大,就可能发展为心境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躁郁症)是以 显著而持久 的 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 主要症状:情感、思维、行为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脑部找不到器质性改变。 表现形式:单向障碍、 1)周期性反复发作倾向(有些女病人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 2)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不留有人格缺陷,但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 3)预后一般较好,不会导致明显的精神衰退,但若持续反复发作,未经治疗和治疗不及时、不充分者,预后较差。 1)躁狂发作:春末夏初发病,病程较短,平均3个月。 ( 2)抑郁发作:多见于秋冬季,一般时间较长,平均 6个月。 ( 3)双相障碍: 临床双相障碍所见。 ( 4)持续性心境障碍:临床以双相障碍和单向抑郁多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甲肾上腺素和 5( 5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导致躁狂。 ) 促发作用,特别是首次发作的抑郁症;再次或再再次发作时可以没有负性生活事件,因此认为本病与自身素质因素有关。 )负性生活事件(丧偶、离婚 )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下。 情感活动异常的病因错综复杂,至今仍不能确定,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生物因素构成了发病素质或倾向,心理社会因素起到了“触发媒介”的作用。 三、临床表现特点:(一)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起病大多急骤。 呈典型的“ 三高 ”心境欣快,整天喜气洋洋,笑逐颜开,有的病人表现为以易激惹,情绪骤起骤落。 心境高涨时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音联、意联、随境转移。 整日忙碌,有始无终,一事无成,挥金如土,好打扮,不得体,幻觉、妄想。 1)不同程度的自知力障碍。 ( 2)主动与被动注意均有增强,但不持久,易为周围事物所吸引;注意转移。 急性发作期随境转移最为明显。 ( 3)部分患者有记忆力增强。 ( 4)自我感觉良好,极少有躯体不适的主诉,仔细观察会发现病人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无倦容,活动多,体重下降,心率增快,入睡困难,早醒;严重躁狂有明显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错觉、幻觉。 (二)抑郁发作:呈典型的“ 三低 ”症状,持续存在 2周以上才有诊断意义,起病大多渐进而隐伏。 伴有焦虑,晨重夜轻,是抑郁症的特征性症状。 生活被动,反应缓慢,回避社交,卫生懒于料理,病情严重时可不语不动,不食称抑郁性木僵状态。 1)明显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 2晨 3、4点钟就醒,且醒后难以再入睡。 ( 2)躯体症状: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常见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病人躯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常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 (三)双相障碍:反复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躁狂,有时表现为抑郁症状,混合性发作指躁狂和抑郁同时存在。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 复交替出现的情感高涨与低落。 持续性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有自知力,要求治疗。 四、诊断与治疗(一)诊断:根据( 1)症状标准: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 ( 2)严重标准:( 3)病程标准:持续 1周( 4)排除标准:先重后轻。 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 ( 2)严重标准:( 3)病程标准:持续 2周( 4)排除标准:前符合躁狂或抑郁,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去的12个月中,至少有 4次心境障碍发作。 2年,抑郁的严重程度达不到复发性轻抑郁的诊断标准。 第二节 护理程序的应用一、躁狂病人的护理:(一)评估:色(红润)、面容(目光炯炯有神,无倦容)、食欲好、体重下降、心率增快、性欲亢进、睡眠(入睡困难、早醒)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多。 族史、生活环境、社会参与和可利用的支持系统。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兴奋机体消耗过大有关。 与情绪易激惹,情绪控制力下降有关。 与精神运动性兴奋有关。 与思维内容及形式有关。 与情绪不稳定,言行紊乱有关。 重恢复正常。 发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复正常睡眠。 会恰当的应对方式,心境高涨,思维奔逸等症状得到控制。 全的环境。 促病人定时定量摄入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和水分,极度兴奋躁动病人单独进餐。 适当时机讲解教育。 早发现暴力行为的先兆。 于病人的要求,应分析其合理性,给予适当的限制或满足。 重在正常范围。 伤人行为发生。 一)护理评估:神状态(心境低落、自责自罪,对任何事不感兴趣)、食欲下降、体重下降、性欲低下、睡眠(失眠、嗜睡)。 感(低落)、认知(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意志活动减退(不与他人交往,卫生懒于料理,不语、不动、不食,抑郁性木僵)、自杀观念、自杀行为评估。 院期间不发生自杀行为。 重维持正常。 眠恢复正常。 动寻求精神支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恢复正常。 对自我做出正确评价。 防自杀行为发生。 人体重能否恢复正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