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xx-20xx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内容摘要:

我往矣, ,今我来思,。 ( 5)长太息以掩涕兮,。 ( 6)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题。 朱自清先生 冯 至 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 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 义的色彩。 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 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 ,归途路过柏林。 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 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 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 至于常常见面,能以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 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 点头称是。 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 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 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 —— 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晴上 —— 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 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读不到的。 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 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 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 只是有些过分。 ” 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 ——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 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 书。 ” 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 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 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 他有愤激 ,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 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 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 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不幸 他在中途死去。 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年,北京 13.(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地引起对朱先 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先生质朴的品质。 B.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的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 这体现了朱先生对朋友的宽容 — — 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 D.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 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光明方面发展。 E.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先生“忠实朴素”的特 点。 ( 2)文章中写到的朱自清先生的优秀品质 很多,请分条概括。 ( 6分) 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